策畫下,一個堪稱是外交史上奇蹟大型武裝“使團”攜帶著機槍大炮,以所謂的現代文明傳播者的名義,開始大踏步地向西藏境內挺進。一路之上,他們粉碎了還拿著“中世紀武器”“軍事素質低下”的藏族僧俗民眾們的奮勇抵抗,最後,僅以微弱的代價,順利進入拉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在這前後,還發生了那些“趣聞軼事”。
繼第一次入侵西藏之後,聰明的英國人就發現,要想真正“解決”西藏的問題,單單依靠那個會在任何協議上簽字畫押的大清政府,那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們開始想方設法與實際掌握著西藏大權的十三世達賴活佛建立起所謂的“互信”。然而,十三世達賴沒有給他們這種機會。於是,他們又寄希望於能首先與十三世達賴喇嘛之間建立通訊的渠道,來相互溝通。然而,印度總督寇松連續數次致信都得不到達賴的任何回答。一八九九年寇松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信,居然還在六個月之後,被原封不動地退還給了他本人,西藏的官員明確表示,鑑於活佛對洋人的極度仇視,他們根本就不敢向上轉呈來自洋人的任何東西。無奈之下,寇松曾委託專人去跑拉薩親自送信,可達賴喇嘛照樣拒絕予以答覆,連信都不拆,原信退回時,信封上的封戳宛然尚在。
就在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武裝使團”殘無人道地對藏區軍民進行著大屠殺的時候,當年的英國《每日郵報》派出的隨軍記者埃德蒙…坎德勒在他後來寫的書中曾經這樣地為他們的“使團”辯解:藏人十分固執自信,直到教訓了他們多次之後,他們才知道自己那些武裝起來的烏合之眾和英王的軍隊差別太大。根據後來發生的事件來看,很顯然要不是我們狠狠地教訓了他們一頓,我們就不會有任何進展。格玉的屠殺只是將無法避免的事件給提前了。是由於藏人的愚蠢,才使我們捲入了戰爭的旋渦。要想讓他們認識到英國是一個真正強國,英國的軍隊需要認真對付,就非得殺掉他們幾千人,否則就沒有指望。
那麼,面對西藏正在被野獸們的鐵蹄踐踏之際,此時的“大清”在做什麼?
令你想象不到的是,當時的滿清駐藏大臣有泰,竟然也有著和英國人極其相似的想法。他在給清政府外務部的電報中,把英軍的進犯和勝利當作迫使藏人服從清朝的一個機會,“今欲折服其心,非任其戰,任其敗,終不能了局。……倘番眾果真大敗,則此事即有轉機,譬如釜底抽薪,不能不從吾號令也……”有泰認為西藏戰敗可以給藏人教訓,也可以證明咱大清和駐藏大臣的投降和妥協政策是多麼的正確,因為有泰和他的前任都曾反覆地警告過藏方,要避免釁端,要與英國人磋商妥協,不得以武力抵抗,否則戰爭一經開始,後果必定是慘重的。既然你藏人不聽,拒絕與英國人談判,也不讓駐藏大臣調解,自嘗苦果就是活該。所以,有泰在戰事緊迫、藏軍連連大敗之時,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隔岸觀火,甚至還有心思帶著手下人給他買來的西藏女人,到拉薩附近的柳樹林裡唱歌跳舞,瀟灑走一回。
一九○四年的八月二日,踏著血泊前進的英國“使團”開進了他們的目的地——拉薩。年輕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帶領可憐的一小股隨從,被迫流亡蒙古。面對著高聳於拉薩上方的布達拉宮輝煌金頂,英國人發著難以抑制的自豪之感和對西藏人的蔑視,“喇嘛用盡了他們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手段阻攔我們,他們依靠中世紀的武器和各式各樣的雜牌現代武器同我們較量,他們舉行了求助於天的儀式,整天誦經,一本正經地詛咒我們,然而我們還是過來了。”
駐藏大臣有泰不僅沒跑,而是興高采烈地牽牛拉羊“犒勞”佔領了拉薩的這些英勇的英軍將士。不僅如此,還早在英軍走在血泊中的時候,他就寫信對英國人的“長途跋涉”表示深切的慰問,說他曾向達賴喇嘛力爭,不應該對送給我們西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