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痛於內也。察其所痛。知其所應者。如著於孫絡之積。則外應於手臂之孫絡。著於陽明之經積。則外應於光明。著於腸胃募原之積。則外應於 谷之穴會。著於伏衝之積。
則外應於氣衝大赫。著於膂筋之積。則應於足少陰太陽之筋。結於緩筋之積。則應於足太陰陽明之筋。
成於六輸之積。則外應於內關外
關。通裡列缺。支正偏歷。積於空郭之中。則外應於陽明之五里。臂腕之尺膚。積於五髒。察其左右上下。則外應於五髒之經俞。審其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隨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腑之所宜。毋逆天時。是謂至治。倪仲玉曰。外因之積應於形。內因之積應於脈。
卷八
行針第六十七
屬性: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
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亦劇。凡此六者。各不同行。願聞其方。
此承前章論刺陰陽之人。而行針之不同也。夫五音之人多陰。左右太少之人多陽。百姓者。天下之大眾。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而人亦應之。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者。謂形中之血氣。有盛有少也。六者。謂重陽之人。陽中有陰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多陰之人。陰中有陽之人。及粗工之所敗也。倪仲玉曰。此篇論刺形。故提二形字。末結一形字。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髒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此言重陽之人。神氣之易行也。夫五臟內合五行。外合五音。三陰之所主也。心肺居上為陽。肝腎脾居下為陰。陰中之有陽也。重陽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陽。及心肺之髒氣有餘者也。 高高。
手三陽之在上也。言語善疾。陰中之陽在中也。舉足善高。足三陽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氣。心肺之髒氣有餘。
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肝為陰中之少陽。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魂隨神以往來者也。
神動而氣先行者。神魂之相離也。重陽而頗有陰者。陰陽之相合也。陰陽之離合難。故神與魂合。則其神不能先行矣。上文曰氣先行。此則曰神。不能先行。蓋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神氣之相隨也。
夫行針者。貴在得神取氣。然而神有易動。氣有易往。是以數刺而病益甚者。反傷其神氣也。仇汝霖曰。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數怒者易解。言其人易怒而易解者。重陽之人頗有陰也。蓋多陰者多怒。
此陽中之陰。故易怒而易解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徐振公曰。此言陰陽和平之人。血氣淖澤滑利。故氣出疾而與針相逢也。倪仲玉曰。謂陰陽之氣。皆應於針。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
徐振公曰。此言多陰之人。針已出。而陰氣獨行也。其陰氣多而陽氣少者。陰氣沉而陽氣浮。陰陽之相離也。
故針已出。則微陽之氣。隨針外洩。陰氣獨行於內。此陰陽不和。不能交相 守。而微陽之易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