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李平和的反應在轉變話題,一旦李平和對張子劍個人行為有所批評,那麼他就能說出張子劍這人高傲自大等貶義詞彙。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李平和沒說話,像是還繼續聽他耿殿鵬繼續說,這就讓耿殿鵬加深難度了。試探的說道:“工作能力是有,但比較年輕,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
李平和點點頭,說道:“恩!”
輕聲的一恩像是定調子一般,其實李平和也在想著張子劍有哪些不足,但想到張子劍那種高調姿態,認同耿殿鵬說他年輕狂妄之類。做事不懂的收斂確實讓人後語。
李平和先找找張子劍的不足,在結合以往的經驗找到利益的關鍵,才能全方面的合作。這也是共贏的局面。
搶和摘桃子是不行的,張子劍身後的人也希望他能和張子劍共同主持局面,達到各陣營想到的效果。
當然也不能所以的讓張子劍藉著這次合作的機會亂伸手,打亂李平和的佈局,這就得不償失了。
耿殿鵬聽了那聲恩,心裡更加有底氣了。說了一通張子劍在政府事務中的霸道。插手各個分管縣長的工作。其實張子劍也不是插手,而是全面瞭解其他一些副縣長分工工作中的調研,多問了一些問題,甚至多年的老問題,張子劍也會讓分管的縣長想辦法解決,不能讓問題成為遺留問題。
舉個例子說張子劍跟分管輕工業的副縣長說解決縣木材廠問題。這事兒可真一時半會解決不了,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木材廠就不行了。縣裡財政也是吃緊,分到木材廠的錢真是寥寥的不得了。建廠的時候一百三十號人,現在還剩下六個人。除了三十多號人還把關係掛在廠裡,早就走沒影了。
掛靠的人也拿不到工資,但關係還在廠裡,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到點退休。就成廠裡的負擔了。有能力幹活的人,出去找外快沒啥說的,但退休的人別看還能幹,一旦把退休關係落實了,廠裡就得拿出退休金來,這不前幾天還有幾個退休的老人鬧騰著上訪嗎?
張子劍知道這件事兒後和分管的副縣長商量著解決,木材廠是縣企業之一,像這樣的廠子縣裡也有十個八個的。解決一個倒是好說,絕對會引來一幫,這事兒不能開頭。
不能說下面人一鬧一上訪就給解決一些事兒吧。縣裡有錢倒是好說,有錢還叫貧困縣嗎?縣企業要是能甩擔子,早就甩出去了。
其實木材廠倒是好解決,關鍵這裡面還有個遺留問題,市林業局卡著政策,不讓縣裡亂伐樹木。不讓伐木就不伐木了嗎?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領導的恩怨,再加上縣裡有些領導不願得罪市裡的關係,木材廠得不到縣裡的支援,只能走下坡路。隨著時間長,木材廠就不行了。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罰款之類的問題。就是木材廠偷偷的處理山裡的木材,被市林業局給抓典型。
木材廠的人也鬧過,那時候的縣領導們把這事兒給壓下去了。鬧騰厲害的人該撤的撤職開除的開除。班子一屆一屆的換,導致想管木材廠的領導都有心無力。只能靠著財政苟延喘息。
縣裡的財政總是不夠用的,縣企業也知道領導們重心不在他們企業上。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過著。
改革開放了,有能力的企業能能賣出去。沒能力的企業繼續吃財政。不是縣企業不想賣,而是沒投資商或者大老闆看上他們,個體經營的勢力有太小。受到傳統觀念,放不下鐵飯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