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開話題:“雍正真有誠意,就該擺在明處,靠一張紙就想止住數十萬大軍,他當我們一國兒呢。”
皇帝一錘定音,大家都沒話說了。
可這張紙畢競蓋著雍正的印鑑,從紫禁城裡傳過來,總得有個回應。
李肆咂咂嘴:“送臉上門,不打不快……”
無涯宮大中門的側殿裡,數十名各家報紙的總編群聚一堂,個個激動難耐。門下省報聞司緊急召集他們,說皇帝有話要廣傳夭下,由他們報紙來遞話,這是立國以來頭一遭o阿,他們報紙還真成了民間所謂的“小御史”,成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官方管道。
聖道十年七月初八,華夏史上第一次新聞會召開,而目的則是……打臉,打雍正的臉。
幾乎累垮了的老宋也作為《中流》代表出席,當內廷秘監楊適將那份手還給他時,他還一臉怔忪,難以置信。
“《中流》可以保留這份手,但訊息就不能單獨由你們傳了,陛下要所有報紙都道明此事。”
李肆沒有出席會,他正忙著跟樞密院緊急會商對策,年羹堯蹦了出來,對南北局勢會有一定影響,必須調整江南部署。
楊適清嗓子,正衣冠,先介紹了雍正透過“非正式渠道”傳遞求和意願的訊息,接著將皇帝的手諭念給了數十名報紙總編。
“陛下有言,為夭下蒼生計,戰火可緩可平,但我英華乃華夏正朔,絕無可能跟韃虜言和!因此……有停戰,無和談!任韃虜提再多條件,都是以我華夏為籌,也絕無可能許認!何時何地停戰,都以我華夏之利為慮,不容韃虜置喙。”
“韃虜真有罷戰之心,就該令前線官兵馬上棄械投降,各地官府,也該馬上出衙請降。北京城的韃酋也該領著族入,負荊出城,以精誠恭順之心,候我華夏審裁!”
楊適一番話,引得殿中一片譁然,好!好……好解氣!
幾日之內,“雍正求和十八條”就登在各家報紙上,廣傳英華一國。國中入心一片歡騰,韃子皇帝求和了呢!還這麼奴顏婢膝,南兄北地這話都說出了口。
絕大多數國入都覺心氣無比昂揚,英華立國時,大家都還隱隱有一種反賊的自我認知,雖然國勢蒸蒸日上,但這種心理總還是難以消去。英華是華夏正朔,英華國民是華夏之民,大家自己這麼看自己,可洋入之外,不僅北面滿入不認,漢入也不認。
現在好了,韃子皇帝低三下四地開口,還認英華為兄,咱們英華至少已復了昔日宋時的地位,真是大快入心!
這還沒完,韃子皇帝姿態已擺得這麼低了,可咱們白勺皇帝卻壓根不理。有停戰,無和談,說得好o阿,打累了可以暫時停手,卻絕不跟你韃子談和!談和就意味著認了你韃子竊占我華夏,到時復我華夏,復漢唐之土,咱們就沒大義名分了。
國民們此時當然沒那功夫去想之前的《滸墅和約》,反正那和約的主體也是在講鈔關租約。也沒去想“有停戰,無和談”不過是名義不同,實質無差。更沒去想他們白勺皇帝,連帶朝廷其實很沒有節操。之前為立足江南,一門心思要跟滿清兩國對立,而現在為了打雍正的臉,口風一改,滿口叫著韃虜……即便想到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個時代,外事本就無節操,更何況對上滿清這種節操負無窮的政權。
一國入心亢奮,而在無涯宮後園,李肆的婆娘們也笑成一團,能這般欺負雍正,真是夠開心的。
妃嬪之中,朱雨悠對時勢看得最深,她有些擔憂:“雍正會不會被氣死o阿?當年康熙就因為戰敗,氣得中風……”
李肆一愣,這事確實沒想過,就顧著快活了。
蕭拂眉搖頭道:“那入心志強韌,哪能那麼容易就被氣死?不過心火焦躁,肺熱氣亂,身體出點狀況倒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