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內外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道路建設與水利工程修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和嘈雜的聲響,整個城市彷彿一個巨大的工地,處處都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繁忙的背後,王珏也在緊鑼密鼓地謀劃著自己的事業版圖,而焦炭的生產無疑是其中極為關鍵和基礎的一環。
為了加快焦炭的生產進度,王珏可是下了狠心,直接將董寧的工錢翻倍,那董寧本就是個實在的手藝人,見東家這般器重自己,又給出如此優厚的報酬,心裡別提多感激了,當下便下定決心,定要使出渾身解數,儘可能多地培養出熟練掌握焦炭燒製技術的匠人,竭盡全力去擴大焦炭的生產規模。
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了朱高熾的支援,這煤炭作為焦炭生產的原材料,官府在採購方面那可是一路開綠燈,沒了原料供應的後顧之憂,限制焦炭產量的因素,便主要落在了生產規模、工人數量以及市場需求這幾個方面上了。
而說起這市場需求,在陳妍的多方奔走與努力之下,北平城裡的各大鐵匠鋪、陶瓷作坊,都對焦炭展現出了極大的熱忱。畢竟焦炭相較於傳統的木炭等燃料,有著諸多優勢,無論是打鐵時的溫度,還是燒製陶瓷所需的火候,焦炭都能更好地滿足需求。
再加上官辦工坊那邊對焦炭的需求量也頗為可觀,所以焦炭的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不僅如此,王珏心裡還打著另外的算盤,他深知隨著自己日後對當下鍊鐵技術的改良,以及朱棣一旦開啟北征漠北的戰事,到那時,對於焦炭的需求量必然會呈現出一個更大的增長態勢。
董寧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每日忙得腳不沾地。他既要把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焦炭燒製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那些原本只懂得燒製木炭的匠人們,又要親自主持更多焦炭燒製場地的建造工作。
在燒製過程中,還得時刻盯著焦炭的品質,把控好每一個生產環節,不敢有絲毫懈怠,並且定期向王珏彙報生產情況,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案。
雖說這工作著實辛苦,可董寧心裡卻是樂開了花。想當初,自己不過就是山西一個燒焦炭的小工匠,哪能想到如今會有這般境遇。每個月能拿到四兩銀子的工錢,這可比那些在官辦工坊裡頗有名氣的匠人們掙得都多了。
而且東家王珏還許下承諾,等以後生意越做越大,還會給他一筆豐厚的分紅呢。
再看看家裡,東家更是貼心,知道他們這些匠人大多不識字,還專門請了先生來教他們和孩子讀書認字。家裡開荒種地,東家也派人去幫忙,還傳授了北平新推出的種植方法。這日子,從西山出發來北平時,那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可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所以就算再辛苦,董寧也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邊焦炭的事兒總算是有了著落,王珏便馬不停蹄地將心思全部投入到了煤焦油和瀝青的開發之中。這煤焦油和瀝青可不比焦炭,在當下的大明,壓根兒就還沒有對煤焦油的開發和利用。按照如今的年份來算,煤焦油和瀝青可是在兩個多世紀後,才被德國人和英國人發現的東西。
所以,王珏現在一切都只能憑藉著自己前世的記憶,一點一點地從頭摸索,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日,王珏把二狗以及兩個學生叫到了跟前,面色凝重,一臉嚴肅地說道:“焦炭生產那邊如今有董寧在負責,總算是能讓咱們騰出手來了。接下來,咱們就得試著製作煤焦油和瀝青了,只是這次可不像之前有董寧那樣有經驗的幫手了,一切都得靠咱們自己去摸索嘗試。”
二狗倒是個樂天派,聽了王珏的話,滿不在乎地擺擺手道:“珏哥,你說能弄成的事兒,到現在可就沒有一件辦不成的。大不了咱們就多試幾次唄,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就不信它一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