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靈樞·經筋第十三章:探究人體經筋系統的奧秘》
《靈樞·經筋》第十三章詳細描述了十二經筋的循行分佈、相關病症以及治療方法,為我們揭示了人體經筋系統的奧秘。透過深入研究這一章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持健康。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十二經筋的循行分佈。這十二經筋分別與十二經脈相對應,它們沿著特定的路線分佈於人體的四肢、軀幹和頭部。每一條經筋都有其獨特的起點和終點,與相應的經脈相互聯絡,形成了一個複雜而有序的網路。這種循行分佈反映了經筋系統與經絡系統的密切關係,也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特點。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足太陽之筋的循行分佈廣泛,與身體的多個部位密切相關。其病症主要表現為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這種治療方法強調了根據具體病症選擇合適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足少陽之筋的循行路線較為複雜,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療時同樣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足陽明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密切相關,其病症主要表現為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療時可採用馬膏、白酒和桂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結合燔針劫刺的方法。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足太陰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相互聯絡,其病症主要表現為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療時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足少陰之筋的循行分佈與身體的多個部位密切相關,其病症主要表現為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