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學與京城科技大學作為全國頂尖學府,每年都會舉辦聯校活動,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未來創想杯”跨學科創新大賽。
大賽以“技術與商業的交融”為主題,由科技大學的技術類團隊與京城大學的管理類團隊組成聯合參賽陣容,設計出可行的創新專案並進行商業化演示。
江煜被推薦為京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代表,而他的搭檔則是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天才——顧彥。
顧彥在科技大學裡一直是個傳奇人物,因研究量子計算和新能源材料而被教授們寄予厚望。他對學術問題極其嚴謹,但對商業的複雜規則顯得有些不以為然。
“江煜,我希望我們這次的專案能以技術為核心。”顧彥在賽前第一次見面時說道,“我不想讓商業邏輯限制科學的可能性。”
江煜微微一笑:“顧彥,技術是實現價值的手段,但價值的落地需要商業的支援。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兩人的觀點截然不同,卻都充滿自信。
“看來,這會是一場很有意思的合作。”顧彥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挑戰的意味。
在討論專案選題時,顧彥提出了一個基於量子計算的新型材料模擬平臺,能夠透過高效模擬縮短研發週期,提升工業生產效率。
“這項技術一旦落地,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材料研發模式。”顧彥自信地說道。
江煜仔細聽完後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平臺確實有很大的潛力,但使用者需要時間和成本去適應這種新模式。我們是否可以先針對某個行業,進行定向最佳化?”
“你是說削弱技術的普適性?”顧彥皺眉,“這會限制它的長遠發展。”
“但這也是讓技術更快進入市場的關鍵。”江煜說道,“不然,我們的專案可能連初期的使用者都吸引不到。”
兩人爭論不休,最終達成妥協:
顧彥負責技術最佳化,確保平臺的核心功能能夠發揮最大作用。
江煜負責市場策略,制定精準的行業切入點。
“科學和商業的結合確實不容易。”顧彥調侃道,“不過,我會盡量讓你少操心。”
“合作的意義就在於互補。”江煜笑著回應,“科學家和管理者在一起,總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在專案籌備的關鍵階段,江煜收到了蘇念晴的電話。
“煜哥,聽說你和科技大的學生合作參賽,怎麼樣,還順利嗎?”蘇念晴關切地問道。
“暫時還不錯,不過我們的思維方式差異很大。”江煜說道,“他更注重技術的未來,我更在意市場的現實。”
“顧彥?”蘇念晴輕聲說道,“他是科技大的天才,我在之前的學術分享會上聽過他的名字。”
“是啊,他確實很厲害。”江煜笑了笑,“不過,他的個性也挺倔強。”
“你也是個倔強的人。”蘇念晴笑著說道,“不過,我相信你們會找到共同點。”
“謝謝你的信任,念晴。”江煜說道,“等比賽結束,我想帶你看看我們的成果。”
專案提交的最後階段,團隊迎來了最艱難的一次衝突。
顧彥堅持在展示中突出技術細節,展示平臺的核心運算能力和潛在影響力。而江煜則希望聚焦於實際案例,透過應用場景讓評委更容易理解專案的價值。
“如果我們把時間都放在場景展示上,技術的深度會被忽略。”顧彥在團隊會議上說道。
“可如果評委聽不懂技術細節,他們就不會為我們的專案投票。”江煜反駁道,“技術再先進,也需要觀眾願意為它買單。”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兩人終於達成共識:
顧彥主講技術,透過精煉的語言突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