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大業,統帥金庾信在終於力挽狂瀾之後被善德女王下令削去一切職位,回家反省自己,然後休兵整頓,專心消化佔據的大同江以南的全部國土,發展自身,然後繼續徵兵補充軍隊的損失,這三次的北伐大戰幾乎消耗了新羅十萬兵馬,使得新羅的國力遭到了很大的損耗。
不過有著富庶的漢江流域的支撐和新掠奪到的高句麗的物資及難民,這些損失都是可以彌補的,但是新羅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再一次發起北伐戰爭以試圖消滅高句麗了,所以在這段時期內,整個朝鮮半島進入了一段久違的平靜舔傷口時期,大家都在舔傷口,休息,誰也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起爭端。
不過事情往往就是不順從人願的,你願不願意看到的,就越容易被你看到,所以高句麗的東部實力派聯盟之間的內部矛盾就在這一時期內爆發了,而且爆發得很徹底的,爆發的第二天就有三個實力派被消滅了,爆發的第三天就演變為了全面戰爭,速度之快,戰火之猛烈,連泉蓋蘇文都沒有想到。
這場東部爭霸戰在十五天之後停止了,由於發生的太快。之前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預兆,暗中做好準備的兩個軍鎮將領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他們兩個消滅掉了除了他們兩個之外的全部地方實力派軍閥,成為了東部爭霸戰之後的倖存者,領土很廣大,兵馬也很多,相較於之前的分散,他們的實力無疑更加強大。
這場東部爭霸戰當然也影響到了泉蓋蘇文,泉蓋蘇文也有部分領土被佔據了,然後現在的格局就是整個北方包括長城地區都被原先的長城衛戍將軍李越男佔據了。而原先大半個東部實力派的地區——北至李越男的領地、南至大同江。西部接壤泉蓋蘇文的領土,這段區域都被原先的東部軍鎮將軍金勝佔據了,而泉蓋蘇文佔據的則是西部的廣大平原肥沃地區。
高句麗版三國志就此誕生,魏——李越男。蜀——泉蓋蘇文。吳——金勝。
不過當然的。此三國非彼三國,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也不盡相同,中國的三國中最強大的是魏國。最弱小的是蜀國,吳國在中間打醬油,而高句麗版三國志裡面最強大的是泉蓋蘇文,最弱小的反而是佔據了北方領土的李越男,剩下一個金勝倒是和吳國一樣,不尷不尬,處於中間位置。
這也沒什麼,這一切都發生的太快,舔傷口的泉蓋蘇文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東部爭霸戰已經結束了,然後兩個軍鎮將軍各自稱王,割據一方,泉蓋蘇文一看事情已經不是從前那樣了,他再抱著莫離支的官位已經沒什麼用處了,原先在京城內的知識分子和官員們都被蘇寧殺光燒光了,力挺中央政府的群體已經不復存在,所以,這個大義的名號已經沒有了那個作用。
這種情況下,泉蓋蘇文要是什麼都不做的話那可就真的是傻帽了,於是泉蓋蘇文也隨即稱王,以安市城為自己的王都,高句麗便出現了三王並立的局面。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一個國家也不允許出現兩個王者,更別說是三個了,那麼互相之間的對立和打擊也就是必然的了,當然了,延續了東部聯盟時代的兩個將軍李越男和金勝顯然不像之前的那些傢伙一樣愚蠢,喜歡窩裡鬥,他們都很明白泉蓋蘇文的實力乃是他們三個裡面最強大的,於是,他們定下了盟約,先把泉蓋蘇文給滅掉,然後他們再互相打生打死,只要泉蓋蘇文不死他們就不可以互相攻擊云云。
這可就讓泉蓋蘇文有些傷腦筋了,飽受一對多之苦楚的泉蓋蘇文一直都想要個盟友,憑著他如今的實力,要是可以拉攏一個對付一個,然後對付完這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