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成就聖賢的道路,唯有“誠”和“明”這兩方面。聖人與愚狂人的分別,在於一念心。聖人失去正知正覺就成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邪念就能作聖人。我們嚴持操守便得聖賢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縱慾望就得不到。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有志修聖賢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力操持。不可稍微萌生放縱任意的心。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
要知道“誠”這個字,是聖人和凡夫共同具有的一如不二的真心。“明”這個字,是我們存心養性,不斷反省觀察,從凡夫到達聖賢的公認準則。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而凡所作為,鹹失其中正矣。
然而,我們身為凡夫,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萬緣境界現前,一不覺察清楚,內心種種違背綱常倫理的情感和妄想,難免(不由自主地)忽然生起。這種無明妄想既然生起來,那麼真心就被禁錮遮蓋了。而後凡所作所為都失去其中正的道理。
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如果不切實下一番苦功夫,剋制慾望,將妄念徹底清除乾淨,就會使自己的情操志向越來越下劣,不知道會墮落到什麼程度的深淵中。我們白白擁有超凡入聖的真心,卻永遠沉淪在愚痴下劣人的行列裡,怎麼不悲衰呢?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慾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
然而成聖成賢不難,關鍵在於自己要恢復顯明真心本性,想要恢復自己光明的真心本性,就必須從格除我們的私慾下手。假設人們的物慾不能極力格除,那麼我們本有的真知 (即真如本性,真心,人固有的良知,明德) ,決定難以徹底顯現出來。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
想要讓真知顯現,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背情理的妄想,稍微在心中萌發。常使這顆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只映照當前境界,不隨境界而轉。美醜是外境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境界沒來時就不去預想,境界若消失也不去留戀。
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餘黨。
如果心中有違背理智的情想萌動。就應當嚴厲加以攻伐和對治,將妄想剿除乾淨。好像和賊軍對壘,不但不能使它侵犯我的封疆,還必須斬其將拔其旗,剿滅一切匪黨。
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
這種制軍的方法必須嚴格自治,不要懈怠疏忽。剋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行為端正,內心恭敬虔誠。所用的武器必須用顏回 “ 非禮勿視 ” 的四勿、曾子 “ 為人謀而不忠乎 ” 的三省、蘧伯玉 “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 ” 的寡過知非。再加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獨功夫,來與匪黨相對陣。
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