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歎說:“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想要令如來護念付囑諸菩薩的法門,大大顯明於世。所以請問菩薩發無上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二句,就是護念付囑的重要義旨。
而如來以所有一切九類眾生,悉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不見眾生得滅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答其應住。又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如來以“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來回答“ 降伏其心” 。是以“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來回答“ 云何應住。” 又說“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且深嘆其不住相佈施之福德,與十方虛空,同一不可思量。何以度盡一切眾生,而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以無餘涅盤,即眾生本具性體。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薩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裡之珠,項上之頭。既了知已,豈復有得。
而且深嘆不住相佈施的福德,與十方虛空,同樣的不可思量。為什麼“ 度盡一切眾生” ,而說“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呢?因為無餘涅盤,就是眾生本具的性體。由於迷惑背離而不自知,最初並沒有失掉。菩薩為眾生指示出來,令他們了知衣裡的寶珠,項上的人頭。既然了知以後,哪裡又有得到。
不過眾生自性自度,豈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與眾生,並所入無餘涅盤之壽者相哉。四相既無,則三輪體空,一道清淨矣。
只不過是眾生的自性自度,哪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人相與眾生相,以及所入無餘涅盤的壽者相呢?四相既然沒有,那麼三輪體空,一道清淨啊!
由其三輪體空一道清淨。故萬行雲興,心無所住。雖復萬行雲興,實則一法不立。凡所見情與無情,同一實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嚴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證。
由於三輪體空,一道清淨。所以六度萬行如雲興起,心中無所住著。雖然是六度萬行如雲興起,實際是一法不立。凡所見有情眾生與無情器界,是同一個實相。所以就有: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嚴經》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明證。
是知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無欠無餘。但以迷背之故,無端幻起妄想執著,致智慧德相隱而不現。若肯窮究此妄想執著之所從來處,則彌空雲霧,徹底消滅。本有天日,全體顯現矣。
由此可見,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沒有欠缺,沒有多餘。只是因為迷惑背離的緣故,無端幻妄生起妄想執著,導致智慧德相隱沒而不顯現。如果肯努力追究這個妄想執著的來由之處,那麼瀰漫虛空的雲霧,就徹底消滅了。本有的性天慧日,就全體顯現了。
雲霧封時,天日亦不曾失。雲霧散時,天日又豈是得。度盡一切眾生,不見一眾生得度者,此之謂也。其能見此理以行此行者,以無所住而生心,悉見諸相非相也。
雲霧封鎖的時候,性天慧日也不曾失去。雲霧消散的時候,性天慧日又怎會是得到呢?度盡一切眾生,不見有一眾生得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來行持般若之行的人,就是以無所住而生心,悉見諸相非相啊!
如是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為人演說。其福德雖滿大千世界七寶佈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為道種。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