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尚書·伊訓》中說:“作善,上天降下百種吉祥,作不善,上天降下百種禍殃。”。《尚書·說命》中說:“木頭順從繩墨就成為方正的器物,君主聽從勸諫就成為明主聖君。”。
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人皆可以為堯舜。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皆力也,此儒者之言也。
《尚書·虞書·大禹謨》中說:"遵循道義就吉祥,違背道義就兇險,行為與結果的關係,緊密得如同影子之於物體,迴響之於聲音。"。《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而知道前面四十九年的過錯。"。在《論語·憲問》中,蘧伯玉的使者說他是:"想要減少過失而還未能夠做到。"。《論語·述而》中,孔子說:"再借給我幾年的壽命,到了五十歲學習《易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中庸》說:"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小心自己的行為;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自己的言語。"。 —— 如是這些話是儒家所說的,講的都是“力”。
至於佛教,則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令其懺悔往業,改惡修善,必期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皆克己復禮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下焉者。
至於佛教,則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作佛,所以就教導眾生懺悔過往的罪業,改惡修善,以至於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戒來約束行為,不做不合禮法的事情;用定來收攝心意,不起幻妄的念頭。用慧來斷除煩惑,從而明見自己的本性。其實都屬於克己復禮修持的力量。依靠這種力而修行,尚且可以上成佛道,更何況其他的聖果呢。
故楞嚴經雲,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賢慧貞靜之妻也,否則妻何得向菩薩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大涅盤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
所以《楞嚴經》說:“求妻得妻(求妻,指的是求賢慧貞靜的妻子,否則,妻就不必向菩薩求了),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大涅盤就是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這種力大得不可限量啊。
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後諸事,一一皆驗,遂謂命有一定。後蒙雲谷禪師開示,兢業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應。
袁了凡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算他的前後諸事,沒有不靈驗的,於是他就認為命是一定的。後來蒙雲谷禪師開示,兢兢業業,克己復禮修持,之後再發生的事,就和孔先生所算的一點兒也不相符了。
然了凡乃一賢者,使其妄作非為,則孔生所算,亦當不靈。是知聖賢訓世,唯重修持,如來教人,亦復如是。
然而袁了凡是一位賢良的人,假使他胡作非為,那麼孔生所算的也會不準。這樣看來,聖賢教導世人,重視的是實際修持,如來教導人們也是一樣。
故所說大小權實法門,無非令眾生斷除幻妄之惑業,徹證本具之佛性。故世有極愚極鈍者,修持久久,即可得大智慧,大辯才。
因此佛所說大小權實不同的法門,無非是令眾生斷除幻妄的惑業,徹證本具的佛性。所以說世間有非常愚鈍的人,修持世間長了,也可以得大智慧、大辯才。
列子以一切皆歸於命,則是阻人希聖希賢之志,而獎人篡奪奸惡之心,俾下焉者,受此禍害於無窮,即上焉者,亦頹奮志時勉之氣,以致終身不入聖賢之域,作一碌碌庸人。此一篇文,完全於世無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