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毫沒有慈悲喜捨之念的緣故。
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謂佛法東流中國,唯弘法大師教理圓妙。歷斥中國各宗祖師,皆不及弘法大師之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察是幸。
顯蔭法師自命得到密宗的正傳,說佛法東流到中國,唯有弘法大師教理圓妙。一一指斥中國各個宗派的祖師,都不及弘法大師得到正傳。而他在死的時候竟然成了一個業識茫茫,沒有根本可作依據的人。他都已經現身成佛了,為何又是如此結果呢?祈望你洞察,是為慶幸。
菩薩之心,猶如太虛,無不包括。欲利益眾生,作種種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見,妄生測度。
菩薩的心,猶如太虛,沒有什麼不包括的。為了利益眾生,作種種的方便善巧,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不可以憑藉凡夫的知見,妄加猜測度量。
以彼已證法忍,了無人我之可得。唯欲攝受一切眾生,入於如來大覺法海。若有計校,便屬情見,便與無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
因為菩薩已經證得無生法忍,絲毫沒有人我相。唯獨想要攝受一切眾生,入於如來大覺法海。如果有計較之心,就屬於凡夫情見,就與無人我相的道理,不能冥冥相契了。
雲佈施頭目髓腦,則誠然。至於妓女綵女等,不過擴充菩薩佈施之心,不可以詞害意。若死執其語,則願令阿僧只世界妓女充滿之文,又將如何安置乎哉。
說到佈施頭目髓腦,那麼確實是如此。至於妓女綵女等等,不過是擴充菩薩佈施的心,不可以詞害意。如果死執這個詞語,那麼“願令阿僧只世界妓女充滿”的經文,又將要如何解釋呢?
( 注:“願令阿僧只世界妓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佈施。”出自《華嚴經 ? 十回向品》。)
此顯菩薩內外俱舍,了無貪惜。內而頭目髓腦,外而國城妻子,無一法生貪著,故能於生死中獨得解脫。
這是顯示菩薩內外都能捨離,絲毫沒有貪惜。內而頭目髓腦,外而國城妻子,沒有一法生起貪著,所以能夠在生死當中獨自得到解脫。
彼受施者,由菩薩願力攝持,或於即時,或於後世,無不親蒙利益,了生脫死。如歌利王之割截身體,後為最初得度之憍陳如。此種如太虛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見測量。
那些接受佈施的人,由於菩薩願力的攝持,或者就在當時,或者在後世,沒有不親自蒙受利益,了生脫死的。例如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後來成為最初得度的憍陳如。這種如太虛量一樣的大菩提心,怎麼可以以凡夫的小知小見來猜測度量呢?
須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當慕菩薩之道,其行事當依凡夫常理。否則便於住持法道,或有妨礙。
必須知道,作為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凡夫,心中自然應當仰慕菩薩之道,但行事還應當依著凡夫常理而行。否則對於住持法道,或許會有所妨礙。
若未證無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學菩薩之舍頭目髓腦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無所益。凡夫須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則可矣。
如果沒有證得無生法忍,即使不住持法道,也不適合學習菩薩施捨頭目髓腦等行為。因為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不堪忍受,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沒有什麼利益。凡夫必須按凡夫能夠做到的來行持,就可以了。復潘對鳧居士書
前者大夢未醒,致有衝突,不勝慚愧。今夢醒矣,本欲無言,然恐閣下或有未喻,且略陳之。
上次大夢未醒,導致有所衝突,非常慚愧。今天夢醒了,本來不想說,然而恐怕你或許有所未明,暫且大略陳述所以。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