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因此不流傳於世。
然此法寶,必有神物守護。令其久秘復出,得廣流通。其因緣具於石印序中。茲擬重刻木板,因息心校閱,俾還世宗本來面目。應季中居士,願任刻資。遂序其顛末,以告來哲。
然而這個法寶,必定有神物來守護。令這本書長久隱秘而又出世,得以廣泛流通。其中的因緣,具體在石印序文中。現在打算重新刊刻木板,因此專心校對閱讀,還清世宗寫這本書的本來面目。應季中居士,願意擔任刻印的資費。於是寫下了其中的本末始終,來告示來學的智人。
夫欲了生死,必須實證。若唯悟而未證,則煩惑尚在,大須努力。倘能兢兢業業,歷緣煅煉。則覺照存心,冥符聖智。人我是非之凡情,無由而起。若不加覺照,依舊凡情熾然。功行愈高,情見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難免。
想要了生死,必須實修實證。如果只是開悟而沒有實證,那麼煩惱惑業還在,還須要大大的努力。倘若能夠兢兢業業,經歷事緣的鍛鍊。那麼覺照存於心中,冥然符合聖人之智。人我是非的凡情,沒有路途生起。如果不加以覺照,依舊凡情熾然。那麼功夫行持愈高超,人我情見就愈重。由開悟而再迷惑,在所難免。
如人睡惺不起。久復睡著。古人謂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正以煩惑未斷,或恐復迷。須知斷惑之人,便無凡情。既無凡情,何有生死。
如同一個人睡醒了不起床。久了又會睡著。古人說: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正是因為煩惑沒有斷,恐怕又再迷惑。必須知道真正斷惑的人,就不會再有凡夫情見。既然沒有凡夫情見,哪裡還有生死呢?
大悟之人,其悟縱與佛同,其惑猶未斷除。必須念念覺照,庶免凡情用事。藏忍父子,雖則悟處高深。只因我慢過甚,全體埋沒於人我情見之中。而猶欲為續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錯永錯,而莫之能反。盡其智力,只做得個平侍者之身分。可不哀哉。
大悟的人,他的開悟縱然與佛相同,他的煩惑還沒有斷除。必須念念覺照,才免得以凡夫情見行事。法藏弘忍師徒父子,雖然所悟境界高深。只因為我慢太厲害,全體埋沒在人我情見當中。而還想要成為續佛慧命的第一高人。以致一錯永錯,而不能返回。盡他一生的智力,只做得個平侍者那樣的身分。可不是悲哀嗎?
如來深知末世眾生,煩惑難斷。特開一信願唸佛,求生淨土法門。令其於臨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承侍彌陀,追隨海眾。從茲圓破無明,徹證自心。直至成佛而後已。
如來深知末世眾生,煩惑難以斷除。特別開示一個信願唸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令我們在臨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就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承侍阿彌陀佛,追隨清淨海眾。從此圓破無明惑,徹證自心。直至成佛而後已。
使藏忍知此,當即上品往生,證無生忍。普現色身,廣度群迷。又何至妝點文飾,欲得超師越祖之虛名,企其流芳百世。一經明眼人看破,竟落得個邪魔外道之實號,而遺臭萬年。嗚呼哀哉。
假使法藏弘忍師徒知道這個法門,應當會上品往生,證無生法忍。普現色身,廣度群迷。又何至於妝點文辭修飾,想要得到超越祖師的虛名,企圖流芳百世。一經明眼人看破,竟然落得個邪魔外道的實號,而遺臭萬年。實在悲哀啊!
【注:】
【法藏】(1573 ~1635 )明代臨濟宗僧。梁溪(位於江蘇無錫)人,俗姓蘇。號漢月,字於密。十五歲出家,長好禪旨,讀高峰語錄有疑,潛心參究,歷十餘年。一日,聞折竹聲大悟。天啟四年(1624 ),至金粟寺參詣密雲圓悟,蒙其印可付法。開法於蘇州虞山中之三峰清涼禪寺(三峰禪院),世稱三峰藏公。其後,歷住北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