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話可說。
只是王相公只對蘇軾一個人認真,對其他人一點兒都不認真,還經常越級提拔“人才”,同樣讓人無話可說。
所以有不少人扼腕嘆息:蘇軾於熙寧二年二月回京,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
要是當年蘇子瞻丁憂結束後立即動身,不要在老家搞那麼多事兒。
也不要一路遊山玩水,這樣至少可以提前好幾個月返回汴梁。
那可能現在的一切都完全不同了。
不過現在說啥都晚了,只能給蘇軾開歡送會了。蘇軾為人風趣、性情豁達,朋友多,粉絲更多,送別會開了好幾場。
章惇也出席了一場。章惇和蘇軾政治立場不同,章惇已經“投靠”了王安石,趁著呂惠卿不在,正在跟曾布爭奪“頭馬”的位置。
雖然蘇、章立場不同,但兩人卻是朋友。蘇軾任鳳翔府判官的時候,章惇任商洛令,兩地相鄰。
嘉佑七年秋,陝西路在長安舉行解試,章惇與蘇軾皆參加試務,由此相互結識,“二人相得歡甚”。
蘇、章兩人在趴體上心情如何,外人不得而知。劉五卻在樊樓組織了一場小會,只邀請王大衛、王厚、曹七參加。
酒宴上,劉五對家裡的事情隻字未提,一番痛飲,和王大衛、王厚深情擁抱,然後酩酊大醉,沉沉睡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不過這小子也留了個心眼兒,活字印刷的事情劉家還不知道。
除此之外,王大衛還了解到不少資訊。
蘇軾的科舉成績並不是第二名,而是三百多。
如果不是自嘉佑二年起,殿試改成全額錄取,不再實行淘汰制,蘇大才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落榜生。
後世相傳: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軾的考卷,因為糊名的緣故,誤認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給了第二。
此事確有其事,但卻是發生在禮部試中。禮部試又稱會試,一共考四場,這件事發生在第二場——論。
會試的排名是要看四場考試的綜合成績。就好比語文成績全國第二,總分排名未必也是第二。
蘇軾雖然有一科得了高分,但總成績也只是剛剛過線,勉強可以參加後面的殿試。因為他有另外一科的成績是“落”。
落:黜落,不及格。
這一門居然是第三場——詩賦。我的天吶!
蘇軾的會試和殿試成績都不怎麼樣,為什麼現在又如此名滿天下,給王安石造成這麼大麻煩呢?
因為制舉。
當年蘇軾和弟弟蘇轍考完殿試,雙雙混了個進士文憑。
他不像章惇那樣,就因為名次不好竟然直接放棄了。蘇軾可沒那麼有個性,高高興興地等著安排工作。
工作還沒著落,老家傳來訊息:蘇母病故。蘇軾、蘇轍和老爹蘇洵趕緊回家,丁憂。
三年後,蘇軾回到京城。他不是“應屆生”,下一屆(嘉佑四年)的進士都出爐了,而且蘇氏兄弟的成績也不怎麼好看,朝廷只給兩兄弟安排了兩個不起眼的小官兒。
蘇氏兄弟當然不滿意,於是商量了一下,乾脆,這官兒咱也不要了。籌備一下,參加嘉佑六年的制舉。
制舉又稱制科,是比進士科還要高等級的人才選拔考試。
兩宋三百多年,進士不計其數,狀元118個,而能透過制科的,僅49人。
制舉成績分五等,其中一、二等只是虛設,根本就考不出來的,最好成績是三等。
蘇軾就考了個三等,這一成就在兩宋時期一共只有4人達成,蘇軾是第2個。
蘇轍的成績略差,四等。仁宗皇帝回去後跟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