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這樣,且請你依照我所說的來做。代我勸化溫州計程車人女子,共同進入蓮池海會。比起你硬要出家為僧,使得母親心裡不快樂,兄弟妻子各懷憂念,還讓同鄉的人錯妄地生出誹謗佛法的心,進而造下口業,兩者之間的得失差別實在不亞於天地懸隔。
汝試詳審思之。光其為汝耶,害汝耶。光言盡於此矣,過此則一字不肯虛寫,任汝自便而已。
你認真地審查和思考一下,我是為你好呢,還是害你呢。我的話到此為止了,從此以後,不會再空寫一個字,任由你自己選擇吧。復周群錚居士書六
因果一法,為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圖。丁氏所錄,或有紕繆。然其大體卻好,未可以袁氏之不德,而謂其為不足流通也。
因果這一法則,是佛教入門的初步,也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指引。丁福保居士所錄的《六道輪迴錄》,其中或許有小的錯誤,然而這本書大體上卻是好的,不可以因為袁枚的德行不好,而認為這本書不足以流通。
且袁氏往矣,能知其不德者幾何人哉。使因果報應之事,寓諸目,感諸心。即素鄙袁氏者,亦當閒邪存誠,克己復禮,以自求免於罪戾,培植來福耳。未可以一眚 (sh ěn g) 而掩之也。
而且袁枚已經死去了,知道他德行不好的有幾個人呢?假使他寫的因果報應之事,讓大家看到了,使大家的心中有所感發,那麼即使是向來鄙視袁枚的人,也應當會杜防邪惡,心懷真誠,約束自己,言行合禮,藉此來免除自己的罪過,培植未來的福德。不可因為一個方面的過錯而完全掩蓋他的功德。
且袁氏初則闢佛,繼則閱歷轉深,的知因果毫無差忒。雖未息心研究佛典,觀其所載感應事蹟,實於佛法心悅誠服。所以未能如彭二林者,以文字障深,又以懶惰懈怠。致其結果,只為將來因種,為可惜耳。
再加上袁枚最初雖然闢駁佛法,可後來隨著閱歷轉深,就確切地知道因果報應絲毫沒有差錯。雖然他沒有靜下心來研究佛教經典,然而從他書中所記載的感應事蹟,可以看出他實際上對於佛法是心悅誠服的。而他之所以沒能有彭際清那樣的成就,是因為他的文字功底對他有很深的障礙,也因為他懶惰懈怠不精進,結果,只是種下了將來得渡的因緣而已,真是可惜啊。
吾謂以袁氏紀氏之博達,尚孜孜然以因果報應是輯。後之鑑者,或必有深感焉。不欲流通即已,若意欲流通,即便流通。政不宜過於計慮也。
我認為像袁枚、紀曉嵐這樣博學通達的人,尚且要勤勉專注地把因果報應的事蹟編輯成書。後來的人鑑於他們的做法,想必會有很深的感發。不流通則罷,如果想要流通,就只管流通好了,沒必要過多地思考顧慮。復周群錚居士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