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兆還沒有出現?”
“太微紫氣,一片祥雲。”
李世民有些惱火了:“既然如此,朕為什麼不能封禪?”
魏徵再拜奏道:“陛下在這六項上均有傑出的成就。可是,我們現在繼承的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後遺留下來的殘局,人口凋零,還沒有恢復;國庫糧食仍然空虛匱乏。陛下親臨泰州封禪,每到一處所需供給,地方政府很難負擔。而且,陛下的封禪大典,萬邦首領和蠻夷酋長都要隨從左右。然而現在從伊水、洛水向東直達東海、泰山,村落稀少,人煙難得一見,荒草野蔓,望不到邊際,這不正是向蠻族展示我們的虛弱又是什麼?何況,即使有大量的賞賜,也未必使遠方的人滿意;即便免除農民多年的田賦稅役,也不能彌補他們的損失。如果博得一個封禪的虛名,卻帶來這麼多不利的後果,對陛下和大唐又有什麼益處呢?”
魏徵一席話句句在理,令李世民猶豫起來,於是他對於封禪也不再熱心了。
今天,連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也熱衷於此事,只圖虛名,順諛於天子。而滿朝上下只有魏徵一人敢於直言進諫,實乃可貴。李世民不覺有些憂心,如果魏徵再不直言,自己不也成了孤家寡人了嗎?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處理完奏章,與無忌、房玄齡、李靖等老臣議論起隋文帝來。
無忌說隋文帝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朝兩百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重新統佔了中國,在位二十三年中,不但使生產得到了恢復,而且很快出現了相當繁榮的局面。
李靖則認為當時國家富強,百姓富足,糧食價錢便宜,河南滎陽大糧倉,糧食多得裝不下,許多都黴爛了,所以隋文帝應算是一個明主。
房玄齡則從另一個角度談到隋文帝勤於治理國家,常常誤了用膳時間,雖然不那麼仁厚,但也算得上一個兢兢業業、自強不息的帝王。
李世民每次在聽這種討論中,總是凝神不動,邊所邊思索著。今日聽了半天,沒有一個人的回答令他滿意。他打斷議論,談起了自己的看法:
“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並不英明,卻很苛求。不英明必有很多事情看不到,喜歡苛求又必然多疑。他不信任群臣,事無鉅細都要自己決定,以為這樣才能放心。天下這麼大,事情這麼多,日理萬機,即使再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又豈能每一件事都正確無誤?群臣既然知道他的為人,就等待他的決定,接受現在的意見;有時雖覺得他的意見不對,也不敢說話,更不敢爭辯,這正是隋朝只有兩世就滅亡的原因啊!”
李世民看到群臣對他肅然起敬,心想該入正題了,便一轉話題,道:
“朕則不然,精選天下賢才放手任用,使每個人都有具體的責任,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本領。朕經常把各級官員和姓名寫在屏風上,隨時觀看,怕聽到他們的功勞和過錯,也都及時寫在他們名下,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如此各級官員隨時警惕,處處小心,人人竭心盡力,兢兢業業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也只有各級官員負起責任,大唐才能夠強盛;國家強盛了,百姓才能吃夠安居樂業。如此,還怕天下治理不好嗎?”
無忌立即表態:“陛下如此信任臣等,臣等敢不竭力用心。”
李世民又想起刻石封禪之事,朝廷上下只有魏徵一人敢直言進諫,一種不快浮了上來。他對臣下道:“自今以後,朕的言行有不妥之處,你們要立即提出,不得阿諛順從,不盡自己的職責。如果一味順從,毫無主見,還要你們這些人幹什麼?!”
群臣一時沉默無言。恰好這時李青來報:“啟稟陛下,漢王李元昌已到。”
李世民吩咐無忌等人:“諸位愛卿先請回吧!”無忌等人施禮告退。
李元昌進來施禮道:“臣元昌參見陛下。”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