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永珍全部一起來,則一切萬物俱時顯現。雖然說一切萬相全部同時顯現,而大圓寶鏡的自身仍然是了無一物;雖其自身是了無一物,而並不妨礙萬相全部同時顯現。
宗則就彼群相俱現處,專說了無一物。教則就彼了無一物處,詳談群相俱現。是宗則於事修而明理性,不棄事修。教則於理性而論事修,還歸理性。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事理兩得,宗教不二矣。
宗門便是在那個一切萬相同時顯現之處,專門說明其本體了無一物;教下則是在那個了無一物之處,詳細談論其所顯萬相的因緣事理。所以宗門是在事相修行當中來說明本有理體,而不捨棄事相之修行;教下則是在本有的理性當中而談論事相修行,最後仍是還歸於本有之理性。這正是所謂的稱合本性以起而修行,全部的修行全是在本有理性當中。本性不變而隨於事緣,隨於事緣而本性不變,事相和理性兩者兼得,宗門和教下彼此不二啊。
教雖中下猶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雖中下難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徹,以守約故。教則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達,又須大開圓解(即宗門大徹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導師。宗則參破一個話頭,親見本來,便能闡直指宗風。
在教下當中,雖然中下根機的眾生,也能夠獲得利益,但不是上上利根的人,也不能徹底通達佛法,這是因為教下涉及的範圍極為廣博。在宗門當中,雖然中下之根機的眾生,難以探究而安置其心,然而,上上根機人透過宗門便能大徹大悟,這是因為宗門能夠守於簡約。在教下中則世間法、佛法,一切的事理性相,悉皆能夠通達了知,然而又必須大開圓解(也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才可以作人天導師。在宗門則只要能夠參破一個話頭,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便能夠闡揚直指人心的宗風。
佛法大興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參究。喻如僧繇畫龍,一點睛則即時飛去。佛法衰弱之時,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在佛法興盛的時代,以及對佛法通達的人,可以依照宗門的方式而參究,這就好比僧繇畫龍,一點睛則畫龍頓時成真龍,立即便可飛去。在佛法衰弱的時代,以及夙世根器陋劣的人,應當要依憑教下的方法來修持。這就好比拙劣的工匠製作器物的時候,如果廢棄了繩墨這些工具則終究是一無所成。
教多顯談。宗多密說。宗之顯者,如達磨雲,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馬祖雲,即心即佛。百丈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則與法華楞嚴諸大乘經,毫無異致。總之六祖前多顯,六祖後多密。愚人不知宗教語言同異之致,每見宗師垂問,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禪宗,藐視教典。佛經視作故紙,祖語重愈綸音(綸音即聖旨)。
教下大多數是顯明地談論心性,宗門大多數是隱密地演說心性。而宗門也有顯明地演說心性的人,如達摩大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馬祖大師說:“即心即佛。”百丈大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所以這些言說與《法華》、《楞嚴》等諸大乘經典,沒有絲毫差別。總之,在六祖以前的禪宗祖師大多數是顯明地談論心性,在六祖之後則大多隱密地演說心性。愚痴的人因為不知道宗門和教下兩者語言的異同,每當見到宗門的祖師垂設問題,而教下之人不能回答,於是便高推禪宗之法,藐視佛經教典。將佛陀的經典視為是破舊的故紙,而卻把禪門祖師的言語看的比聖旨更加尊重(綸音即聖旨)。
今之慾報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則專闡宗風,尚須教印。在教則力修觀行,無濫宗言。良以心通妙諦,遇緣即宗。柏樹子,乾屎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