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需要海外殖民地。就算在十年之後,美國需要海外殖民地,也會著眼於美洲大陸,與英法沒有直接衝突。
日本的國力還非常弱小,短期內最多稱霸遠東,不足以對歐洲局勢產生影響。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站在風口浪尖上,美日等新興國家更願意看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去挑戰英國,而不是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去挑戰英國,從而在新老帝國生死較量之後坐收漁利。
顯然,美國與日本都靠不住。
從感情上講,馮承乾也不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日本結盟。
沒有其他可以爭取的盟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只能依靠兩個不那麼可靠的盟友。
馮承乾有一個很直接的想法,即在歐洲大陸上,德軍所向披靡,法俄聯手都不一定打得過德意志第二帝國,即便加上一個英國,也很難佔到便宜,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死穴是沒有多少人重視的海洋。
如果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勝,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能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界歷史,也將因此改變!
想明白後,馮承乾認識到,他要儘量提高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海洋戰場上的勝算,為帝國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
當然,這並不等於與英國進行造艦比賽。
如果僅僅比拼誰建造的戰艦多,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絕對不是英國的對手,因為英國只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需要海軍、還需要一支更加強大的陸軍。更重要的是,英國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擁有的資源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多得多,有更多的本錢進行造艦比賽。
要想在海軍軍備競賽中擊敗英國,就得重視質量,即戰艦的效能。
所幸的是,這正是馮承乾的強項。
年底,馮承乾向腓特烈三世遞交了修改後的海軍發展規劃書,隨後三年仍然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造主力艦。不同的是,馮承乾大幅度提高了科研經費,僅在一八九三年就多達一百八十萬帝國馬克。
審議的時候,馮承乾的海軍預算規劃遭到了俾斯麥的堅決反對。
在俾斯麥看來,沒有必要花這麼多的錢去搞科研,因為那是企業自己的事,與帝國政府沒有多少關係。
馮承乾沒有退讓,而是直接提出了辭職。
如果俾斯麥不批准他提交的海軍預算報告,他就向德皇提出辭職。
俾斯麥是聰明人,知道馮承乾與德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德皇已經對這位年近八十的宰相非常不耐煩了。如果為了海軍預算這件事,迫使德皇在海軍戰爭大臣與宰相之間做出選擇,即便留下的是俾斯麥,也無法保證數年之後德皇不會換掉宰相,重新重用下課的海軍戰爭大臣。
再說了,這只是一百八十萬帝國馬克而已。
最終,俾斯麥做出讓步,批准了馮承乾提交的海軍預算。
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八九三年建造的主力艦被命名為“卡爾親王”號,也被稱為“血親王”號。
這是一艘典型的主力艦。
馮承乾沒再走極端,畢竟前三艘主力艦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沒有一艘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
雖然德皇非常信任他,但是管理海軍軍費的皇儲提出了異議。
“卡爾親王”號的標準排水量只有一萬四千噸,配備四座雙聯裝三百毫米炮塔。為了便於鍋爐艙與機艙佈局,其中B炮塔位於一號與二號煙囪之間、C炮塔位於二號與三號煙囪之間。作為一艘火力、防護與速度較為均衡的主力艦,“卡爾親王”號的最大航速只能達到十八節,與同期主力艦持平,主裝甲帶的厚度為二百八十毫米,略高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同期主力艦。
大概是各項效能過於平庸,“卡爾親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