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吧 > 歷史軍事 > 聊齋志異詩讞 > 第1章 《聊齋志異》哲學解析

第1章 《聊齋志異》哲學解析 (第6/38頁)

。他岳父家在城西門裡,一天忽見宋公騎著金飾紅轡的馬,帶著許多車馬,到他家拜別,家人驚疑,不知他已成神,跑去詢問,才知他已去世。宋公曾寫自傳,可惜戰亂後沒留存,這只是大概內容。

2.賞析

思想內涵:體現了對孝道的重視,宋公以贍養母親為由請求延遲赴任,獲諸神認可,反映出孝道在傳統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還透過宋公的文章“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展現了蒲松齡的善惡觀,強調了善惡的複雜性.

科舉影射:作為《聊齋志異》中最早的科舉題材作品,反映了蒲松齡早期對科舉考試的肯定態度,他將陰界城隍的選拔也設定為科舉考試,表明其認為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有效途徑,同時,關公作為試官,也體現了蒲松齡對公正考官的期待.

藝術手法: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故事奇幻又具真實感,如開頭點明宋公身份,結尾提及宋公自記小傳,以及張生的存在可被證實等,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更容易代入故事.

3《聊齋志異·考城隍》的創作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時代背景

蒲松齡生活於明末清初,這是一個社會急劇動盪的時期。政治上,明朝亡國,清朝初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手段殘酷陰險,人民苦難深重,鬥爭激烈,文人感慨也更為深沉。經濟上,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凋敝,田園荒蕪。同時,明中葉以後的民主啟蒙思想仍在發展,王夫之、黃宗羲等人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也影響了蒲松齡的思想.

個人經歷

蒲松齡出生於漸趨敗落的地主家庭,早年打下厚實文學基礎,但他一生與科舉無緣,從19歲到31歲屢試屢敗,後做幕賓、坐館教書,期間又多次參加科舉,均未如願。這種科舉失意與生活困苦的經歷,使他內心充滿憤懣與不平,也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

文學傳承

晉朝幹寶的《搜神記》、南宋洪邁的《夷堅志》等志怪小說,對蒲松齡產生了影響。在這些作品的啟發下,他將現實感觸寄託於談狐說鬼,創作出了《聊齋志異》.

創作緣起

康熙十年辛亥,蒲松齡應同鄉孫蕙之聘在江蘇寶應縣衙幫辦文牘,接到家書後,感慨自己一事無成,遂將收集的奇聞異事寫入“夷堅志”,即《聊齋志異》,《考城隍》便是其中的早期作品.

4.《聊齋志異·考城隍》反映了蒲松齡多方面的思想感情:

強調仁孝思想

文中宋燾因老母無人贍養,請求考官准許其為母盡孝後再赴任城隍一職,得到考官們的認可,體現了蒲松齡對仁孝這一傳統美德的推崇,認為其是為人的根本,即使在神鬼世界,也同樣受到重視.

表達對科舉制度的複雜情感

一方面,透過描寫陰間公正、民主的科舉考試,讚揚了陰間以考生德才為選拔標準的方式,反襯出對陽間科舉制度的不滿與批判;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對理想人才選拔制度的期許,希望陽間的科舉能夠真正選拔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體現善惡觀念

主人公宋燾所寫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得到諸神稱讚,反映了蒲松齡的善惡觀,即強調以人的主觀意志來判斷行為的善惡,注重行為的動機而非僅僅看重結果,體現了他對道德本質的深刻思考.

展現救世情結

作為古代士人,蒲松齡以文載道,透過該篇表達了選賢任能的治國構想、對正心誠意人格的期許以及持之以恆的現實追求,體現了其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與擔當,充滿了批判與建設的雙重熱情.

流露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蒲松齡一生科舉失意,他借宋燾在陰間考城隍的

最新小說: 養8娃到18,大壯在古代當奶爸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 遊醫變皇帝,都是娘娘太美惹的禍 有獸焉:天國之旅 成為假面騎士空我的諸天旅行 棘圜志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你呀就缺一味藥 從穿越漢少帝劉辯開始,無敵諸天 炎朝綺夢:我和九位女帝的故事 春秋發明家 星穹鐵道知更鳥的不休輪唱 物語:開局化身鬼切 從小土匪做起 從雨之國開始改造火影世界 大唐:我的規矩就是規矩 從皇宮開始興風作亂 以謀為劍!從流亡少爺到權傾天下 在異世爭霸天下的歷程 【祖父遺機,逆時補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