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聊齋志異》中的經典原文、典故、主題、制度、思想和文化傳承,探索天地人之道的奧秘。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提高文學鑑賞能力,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
《考城隍》一篇,以其神秘的情節展現了命運的無常與變數。城隍一職,在周易哲學中可視為一種象徵,代表著秩序與穩定。然而,主人公參與城隍考試的經歷,卻打破了常規,揭示了命運的不確定性和變化的可能性。這其中蘊含著周易中“變易”的哲學思想,即事物在不斷變化發展,沒有永恆不變的狀態。
(一)《聊齋志異·考城隍》的原文與白話文:
1.原文
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燾,邑廩生。一日病臥,見吏人持牒,牽白顛馬來,雲:“請赴試。”公言:“文宗未臨,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餘官,都不知何人,惟關壯繆可識。簷下設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几上各有筆札。俄題紙飛下,視之有八字,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諸神傳贊不已。召公上,諭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公方悟,頓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無人,請得終其天年,惟聽錄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壽籍。有長鬚吏捧冊翻閱一過,白:“有陽算九年。”共躊躇間,關帝曰:“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謂公:“應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及期當復相召。”又勉勵秀才數語。二公稽首並下。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公既騎,乃別而去,及抵裡,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語。問之長山,果有張生於是日死矣。後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歿。其岳家居城中西門裡,忽見公鏤膺朱幩,輿馬甚眾,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奔詢鄉中,則已歿矣。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此其略耳。
白話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公,名叫宋燾,是本縣的廩生。一天,他生病臥床,見一個小官吏拿著帖子,牽著一匹白額馬來說:“請你去考試。”宋公說:“考官還沒來,怎麼就考試?”官吏不回答,只是催促他。宋公只好帶病騎馬跟著去,路途陌生,到了一座像帝王都城的城市。不久進入官府,宮殿壯麗,臺上坐著十多位官員,只認得關帝神。廊簷下襬著兩張桌子和坐墩,已有一秀才坐在後面,宋公便與他並肩坐下,桌上有紙筆。一會兒,考卷飛落,上面寫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人寫完文章呈交上去,宋公文中寫道:“有心做善事,上天不會因之賞賜;無心做惡事,上天不會因之懲罰。”各位神官傳閱稱讚。宣召宋公上去,告知他:“河南缺個城隍,你能勝任。”宋公才明白,叩頭哭泣說:“承蒙恩寵,不敢推辭,但老母七十多歲,無人奉養,請讓我等她終年,再聽候任用。”一位像帝王的人,立刻命人查宋公母親的陽壽,一長鬚官吏翻冊後說:“還有九年陽壽。”眾人正猶豫,關帝說:“可讓張生代任九年。”於是對宋公說:“你本應立即赴任,現因你仁孝,給九年假期,到期再召你。”又勉勵了秀才幾句,兩人叩頭謝恩下來。秀才送宋公到郊外,自稱長山張某,並贈詩一首,宋公只記得其中“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宋公騎馬告別,回到家時,如從夢中醒來,原來他已死了三天,母親聽到棺材裡有聲音,扶他出來,他半天才會說話。後來打聽長山,果然有個張生在那天死了。九年後,母親去世,宋公辦完喪事,沐浴後入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