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簾子就折斷了,蒙古兵掉了下去。張氏婦又另外取來草蓆和簾子蓋在坑口,故意站在坑邊,引誘另一個蒙古兵。過了一會兒,那個兵進來,聽到坑裡有人呼號,卻不知在什麼地方。張氏婦笑著招手對他說:“在這裡。”那個兵一踏上席子,也掉進了坑裡。張氏婦於是又往坑裡扔進柴禾,點著火扔進坑裡。火越燒越旺,連屋子都燒著了,張氏婦這才呼喊救火。等火撲滅以後,被燒焦的屍體發出臭味。有人問是怎麼回事,張氏婦說:“有兩頭豬怕被大兵搶走,所以藏在坑裡被燒死了。”
從此以後,張氏婦就到離村子幾里的大路旁沒有樹木的地方,坐在烈日下做針線活。村子離郡城很遠,大兵來時多騎著馬,頃刻之間就來了幾個。他們笑著說一些聽不懂的話,雖然很多聽不懂,但無非是一些調戲的話。但是這裡離大路不遠,又沒有東西可以遮蓋身體,他們只好走了,這樣過了幾天,張氏婦都沒有受到禍害。一天,一個大兵來了,是個極其無恥的人,就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強姦張氏婦。張氏婦面含微笑,不是很拒絕,悄悄地用針去刺他的馬,馬就大聲地呼氣嘶叫,大兵就把馬韁繩系在大腿上,然後過來擁抱張氏婦。張氏婦拿出大錐子猛地刺向馬的脖子,馬疼得立刻狂奔起來。大兵因為韁繩系在大腿上,解不下來,被馬拖著跑了幾十裡以後,才被其他大兵把馬捉住。再看那大兵的頭和身軀已經不知到哪裡去了,只有韁繩上還綁著一條大腿。
異史氏說:漢代的陳平六出奇計輔助漢高祖取得天下,張氏婦妙計迭出,有著同樣的智慧,所以沒有失身於兇悍的大兵。張氏婦真是賢良啊!又聰明機智又有貞潔操守!
三、以下是《聊齋志異·卷十一·於子游》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海濱人說:“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駭。一秀才寄宿漁舟,沽酒獨酌。夜闌,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稱‘於子游’,言詞風雅。秀才悅,便與歡飲。飲至中夜,離席言別。秀才曰:‘君家何處?玄夜茫茫,亦太自苦。’答雲:‘僕非土著,以序近清明,將隨大王上墓。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發矣。宜歸,早治任也。’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躍身入水,撥剌而去,乃知為魚妖也。次日,見山峰浮動,頃刻已沒。始知山為大魚,即所云大王也。”俗傳清明前,海中大魚攜兒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康熙初年,萊郡潮出大魚,鳴號數日,其聲如牛。既死,荷擔割肉者,一道相屬。魚大盈畝,翅尾皆具;獨無目珠。眶深如井,水滿之。割肉者誤墮其中,輒溺死。或雲:“海中貶大魚,則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雲。
白話文
住在海邊上的人說:“一天,海上突然冒出來一座高山,人們大為驚駭。一個秀才寄宿在漁船上,打來酒獨自一個人喝著。夜深時分,一個年輕人走了進來,一副讀書人的穿戴,自稱叫‘於子游’,言詞非常風雅。秀才很高興,便和他一起愉快地對飲起來。喝到半夜,於子游離開座位,向秀才告別。秀才說:‘您家在什麼地方?黑夜茫茫,也太苦自己了。’於子游回答道:‘我不是當地人,因為清明節快到了,要跟大王去上墓。家眷已經先走了,大王暫且留下來休息,明天辰時就要出發。我該回去了,早點兒準備行裝。’秀才也不知道大王是什麼人。把於子游送到船頭,只見於子游縱身跳入海中游走了,於是知道他原來是魚妖。第二天,只見那座高山浮動,一會兒工夫就不見了。秀才這才知道那座高山原來是條大魚,也就是於子游所說的大王。”民間傳說清明節前,海里的大魚會帶著兒女去掃墓,難道真有這回事嗎?康熙初年,萊州海水漲潮時,出現了一條大魚,號叫了幾天,聲音像牛叫。魚死了以後,挑著擔子去割魚肉的人絡繹不絕。那魚的身體比一畝地還大,翅膀尾巴都有,只是沒有眼珠。眼眶深得像一口井,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