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本當局已經在此時瞭解到,法國跟俄國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而且針對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日〗本外交官員信心滿滿的踏上了訪法旅途。
在〖日〗本當局看來,法國不可能拒絕〖日〗本提出的結盟條件。
原因很簡單,法俄已經形成了實質上的軍事同盟,而且目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會拉攏與援助〖中〗國,爭取在與法俄開戰的時候,〖中〗國能夠參戰,從背後襲擊俄國。顯然,真要打成這樣,法俄的勝算不是很大。要知道,在法俄同盟中,居主導地位的不是法國,而是俄國。說得直接一點,法俄能否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關鍵就得看俄國能否在東線取勝。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俄國顯然不能把全部力量用來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不敢保證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樣一來,法俄就需要一個盟友來牽制〖中〗國,而〖日〗本就是這個盟友。
後來,法國與〖日〗本簽署同盟條約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零年,法日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之後,法俄日的三角軸心關係已經形成。隨後不久,紅俄也與〖日〗本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以承認〖日〗本對南庫葉島、南千島群島的所有權為條件,換取〖日〗本在戰爭期間向〖中〗國宣戰,並且幫助俄國牽制住〖中〗國陸軍主力的保證。
問題是,〖日〗本當局忽略了一個問題,即〖日〗本與法國結盟,哪怕是秘密結盟,都將成為〖中〗國向〖日〗本宣戰的理由。
雖然這是一個較為牽強的理由,但是總比沒有理由好。
日法越走越近,世界局勢愈發動dàng不安。
此外,日法秘密結盟,還產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即一直低調的英國終於意識到戰爭很快就會爆發,復仇的機會來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英法就開始進行外交接觸。
雖然英國依然奉行孤立政策,不與歐陸強國結盟,但是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同,英國不再認為光榮的孤立能夠捍衛國家利益。說白了,此時的英國不是在守成,而是要為遭受的恥辱復仇。
顯然,英國當局絕對不會指望英國陸軍能在地面上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英國依然是海權為主的國家,因此英國需要陸上強國牽制德意志第二帝國,從而為其奪取制海權創造有利條件。
毫無疑問,法國與紅俄就是英國眼中的陸上強國。
既然〖日〗本都肯與法國談結盟問題,那麼英國為什麼不能加入進去?
有趣的是,英國當局並不想與〖日〗本接觸。這大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背叛了英國有關。
事實上,當時的英國民眾根本看不起矮小的〖日〗本人。
也正是如此,英國選擇與法國結盟,即由法國充當同盟集團的核心,使同盟集團內的國家產生聯絡。
英國當局這麼做,也與其奉行了二十多年的低調政策有關。
不管怎麼說,如果戰爭爆發,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不會首先向英國發難,而會首先盯上四處奔走牽線的法國。
當然,英國加入進來,局勢就更加複雜了。
也正是英法進行外交接觸,馮承乾才決定趁此機會訪問德意志第二帝國,從而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策略產生最有效的影響。要知道,只要英國加入進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的考慮來自海上的威脅,而不僅僅是盯住歐洲大陸上的敵人。在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中,馮承乾顯然更有發言權。
別忘了,馮承乾是德意志第人帝國海軍的締造者。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的當權人物,比如希佩爾、雷德爾、
斯佩,要麼是馮承乾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