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了!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這一節開示的話很要緊。立定志向,謙虛精進,才能滿願;果能依教力行,‘自然感動天地’。
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末後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話做為總結。我自己一個人好樂,何不與民同樂?與民同樂才是真樂!所以凡是自己喜歡的,最好能把歡喜擴大,這才是正確的,這是真正的富貴。譬如在臺灣,老百姓都迷在財富上,如果大家能明白這個道理,地區與全民共同來創造財富,共享財富,共享安和樂利;“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惡而惡之”,這才是“順應民心”。
我們用智慧修善積德,創造財富。要幫助全世界落後的地區、貧窮的地區,這種富貴創造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財富據為己有,禍害就近了!
叄、俞淨意遇灶神講記
尤惜陰居士曾說,《了凡四訓》是奉行《感應篇》與功過格的事實。了凡先生所用的功過格,我們在《德育古鑑》裡刊出來了。《德育古鑑》就是一部功過格的感應錄,完全是依功過格而編的,不但教我們修行,且加強我們的信心。《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是補充《了凡四訓》沒有說到的地方。都是於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們同樣把它當做寶典來受持。讀過之後,自己更應當深深的反省、檢點。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認真修學,才能趨吉避凶,轉災禍為吉祥。
一、懷才不遇?行善不昌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嘉靖年間,佛教裡有一樁大事,就是《方冊大藏經》的刊行。從前《大藏經》都是摺疊的本子,就是諸位在寺院裡所見,誦經拜懺時用的“摺本”。古代經書都是摺本;用線裝訂的,就稱“方冊版本”。第一部方冊版本是嘉靖年間編印的,這一部藏經就稱《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師——德清和尚,發起主其事;編輯地點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經書從摺疊本轉為線裝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這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最近在臺灣重印的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原本就是《嘉靖藏》。這部藏經流傳到現在有五百多年了。□□跟佛教界,都有這樣的盛舉,因而感應道交的人也特別多。
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每試必高等’,可見他確實有聰明過人之處。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裡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說出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騭文》,依照文昌帝君的教訓來修學。
現在印的《安士全書》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古代讀書人,普遍重視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歲時,家長或是老師就教他背誦。《印光大師文鈔》裡,還囑咐我們,家裡有子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