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沒學問。在佛法裡面講那是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他已經遭難了。也就是說他走的不是佛道,他已經落到魔道里面了,決定不是佛,決定不是在正法上。
‘復’是回覆恭敬。可見得從前不知道恭敬,明心見性之後才知道恭敬,才曉得平等,才知道謙虛。懂得儘量把自己壓下來,抬舉別人,一切眾生皆是佛,一切眾生皆是善知識,尤注說:“恭敬可謂之為無形之禮服。”從這些地方也可以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法,我們謙敬之心是不是在增長?傲慢的習氣是不是天天在斷除?這是很值得我們檢點反省的。假如我們傲慢習氣在增長,謙敬的功夫沒有進步,自己就要覺悟,我們沒有在菩提道上;換句話說,在佛法裡面,無論學那個法門,一定有過失,一定有毛病,道業不會增進,善果不會現前的。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道上?就用這個功夫就行了,不必請教別人。別人都說客氣話,都恭維你。為什麼呢?說真話的人很少(因為聽假話我們歡喜),口裡說的是一樁事情,心裡面想的是另一樁事情。我過去不懂,人情世故知道得少,就犯說真話這個毛病。
以前有一個同期的戒兄弟,感情非常好。他講經,我也在下面聽。講完了以後,他說:“我講得不好的地方,請指教、指教。”我就以為是真話,就告訴他,你那個地方有毛病,要改過。他臉馬上就紅起來了,眼睛瞪著我,不高興了。我就改說:“你講得很不錯,很好!很好!”只好講客氣話,從此以後我再不敢說實話。在這種情形之下,我請教別人,別人也一樣恭維我——說假的,不會說真的。我們怎麼能有進步呢?真正想求進步,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檢點。不要檢點別的,就這兩樁事情就行了——我是不是做到一切恭敬?是不是把貢高我慢的習氣,天天在減低?就這麼兩樁事情,就能夠觀察得出,我們是不是在菩提道上,在道業上天天精進。
尤注說:“防閒邪念,使勿逾越範圍,防心如防賊之意也。”‘閒邪存誠’,‘閒’就是防止的意思,這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常說的,防意如城。這個‘邪’是指邪思邪念、邪行邪說。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防,念頭一起來就要覺悟,提起覺照的功夫,知道我這一念是善念或是惡念。念頭不起則已,一起就曉得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將來果報是善報、是惡報,立刻就覺察,這叫做‘閒邪’,這叫做‘存誠’。
閒邪與存誠的功夫是一體的二面,印祖說他作這一篇序文的意思,最後結歸到這兩點,是希望我們象聖賢一樣,要做克己復禮的功夫,要做閒邪存誠的功夫,才不辜負他老人家,作這一篇序文來介紹《了凡四訓》。同時在這一篇文裡面,我們也明瞭修學《了凡四訓》,特別著重在“自淨其意”上。
舊序裡說明這本書精深博大、中正精微。改過、積善兩篇是正文,前面也曾經提到,好像經書裡面的正宗分一樣。立命之學是現身說法,等於序分一樣。第四篇謙德之效,等於流通分一樣。諸位要知道這本書裡著重在得福報——修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你會修還要會保持。用什麼方法能保持呢?謙德能保持。剛才講的“一切恭敬”才能把你的福保持得住,要不能一切恭敬,所修的福報都漏掉了——有漏的福報。一面修一面漏,修的還不夠漏的,修了一輩子依然沒有福報。這是佛經所說的“可憐憫者”。
貳、了凡四訓講記
一、立命之學
第一篇“立命之學”,這是世間每個人都想明瞭的課題。我們一般所見所聞,這個世界上的人,有富貴、貧賤、長壽、短命,都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