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8個人。
除了國外幾個典型的,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等影片之外,簡直是低成本典範。
話說,上面提到的兩部電影,林麥冬也有考慮過,但最終還是被他放棄了。
那兩部片子的核心是科學暢想,不管承不承認,這個時代的華國觀眾,是看不懂也沒耐心看這種既不文藝,也不刺激的軟科幻作品的。
更何況兩部影片的核心思想,也與華國深入人心的文化相差甚遠。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最直接的賣點,是對西方宗教哲學進行挑戰,片子裡把耶穌基督設定為長生的凡人,然後以此提出一個探討——在不顯示神蹟的情況下,如何自證為神?
《彗星來的那一夜》更直接,透過平行世界的交錯,宣揚人性本惡,其實還是西方宗教哲學裡,人生來具有原罪那一套。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拍片的癮頭,或者給自己未來設計一個“燒腦科幻大師”的噱頭,林麥冬倒也不介意拍他們。
可惜,這次和電影頻道合作,他得讓六公主,還有上面看到自制電視電影的前景——
換句話說,他準備用自己的片子,給六公主整個計劃打個樣兒。
做計劃的排頭兵,倡導者!
這樣的話,那兩部片子只能pass掉了,不過後面他會寫出來,看看是自己拍,還是等成名後,賣給好萊塢的片商。
至於現在,他是不會考慮的,好萊塢對新人一點都不友好。
思考著,林麥冬看向第二部。
《狩獵》
這是前世一部丹麥電影,講的是流言殺人的故事,之所以選擇它,一方面自然也是因為它成本很小,而且在這個年代拍,也很契合時代背景,既可以用來隱喻人的盲從本性,又可以diss部分地區還處於封閉愚昧的現狀。
但是因為裡面涉及到兒童,林麥冬對它有點遲疑,不清楚會不會觸雷,特別是,故事脈絡講兒童說謊,汙衊老師,導致流言殺人,但這個時候,可是真有老師侵害兒童的案件的……
而且它也是丹麥的真實事例改編,林麥冬想拍的話,還得進行大量本土化工作。
至於最後一個……
如果說《狩獵》只是有可能觸雷,那麼,這個就是一定會觸雷!
夕陽逐漸沉入黃昏的室內,光照有些昏暗,林麥冬開啟臺燈,一縷光照在筆記本上,最底部,一行還殘留墨漬的字跡,反射著點點燈光:
《飢餓站臺》!
:()我做導演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