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夢遇仙人授業”的神童人設就得立住了,所以黃巢對這件事兒很上心,當然我上心,意味著管家黃福又開始傷心了……
“這窯砸了……”黃巢的第一句話就讓管家崩潰了。
“小郎,咱家這窯都立了好幾十年了……”黃福囁嚅道,每次小郎開始折騰就是新一輪的敗家,這些年來黃福已經有點習慣了,但是這上來就砸場子的行為是什麼操作?
“砸!這破窯能幹什麼?”黃家的陶窯還是落後的土窯(又稱穴窯,其實就是坑窯,就是在地上挖坑,有固定的窯床和窯室,但是沒有專門的煙道、渣坑、爐膛等設施,密封性差,保溫性差,爐溫很低),燃料用的是木柴,還到處都是散熱的漏洞,肯定不能用來燒瓷,所以得弄個饅頭窯,所謂饅頭窯全稱叫做“圓窯”或“半倒煙式饅頭窯”,因為形似饅頭而得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有結構簡單,煙囪不高,易於建築,基建投資少的特點,但是也有難以控制還原焰。抽力過大時,窯內溫度和氣氛易波動,影響產品質量的缺點,但是用來燒點兒青瓷綽綽有餘了,反正是實驗性質的,也不用搞多大、花很多錢,所以拆了重建就是,總比黃家原先的土窯好。
但是燒瓷的關鍵不是瓷窯,而是爐溫,所以得用煤炭,事實上中國很早就有煤炭使用的歷史,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后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但是受制於開採技術的發展,時至唐朝煤炭作為燃料還沒有被廣泛應用,這時候的窯爐燒製大多用的還是柴草,得到北宋時期煤炭作為燃料才走進了千家萬戶。
煤礦黃巢的老家就有,2014年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及菏澤市國土資源局就在曹縣發現了煤礦,煤田以曹縣北部青崗集地區為主體,向北跨至定陶及牡丹區,煤田煤層厚達8米多,煤質為國內外稀缺的焦煤,但是埋藏深度較深,不好挖掘。山東的淺層煤礦重要集中在淄博和兗州,所以大規模發展陶瓷業,還得去淄博。不過在黃巢老家弄點煤炭也不是不可能,偶爾有露天煤炭暴露出來也會被弄人挖掘使用,但是數量太少,根本沒有采礦價值,黃巢也是搞了個重金懸賞才收集了一點足夠燒窯的煤炭。
沒辦法,手頭沒有優秀的窯工打造優質的瓷窯,就只能爐溫不夠,燃料來湊了。
在黃巢的指導下,黃家的窯工吭哧吭哧挖了好幾天才把饅頭窯挖好,為了儘快試製瓷器,黃巢直接命令用柴草烘乾窯室,黃家的窯工冒著滾滾的濃煙在黃巢的指揮下忙做一團。雖然他們不明白一個少爺秧子也懂燒窯的本事,但是這時代的窯工基本等同於奴隸,他們也沒有發言權,小郎君讓幹啥就幹啥,乖巧的不得了。
燒瓷這玩意兒說白了很簡單,就是把黏土、石英、長石這些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製坯後放在瓷窯裡可勁兒燒,控制好爐溫就能成型。但幹起來又很複雜,由於各地天然礦物岩石的成因不盡相同,組成與性質差異較大,因此有些地區在制瓷配方中採用單一原料,有的地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料進行配方,以求物理和化學性質能符合生產各階段的要求。日用陶瓷器坯料的配方必須以天然礦物原料的性質為基礎。首先確定成陶或成瓷以及所採用的成型方法,再按坯料的化學成分、可塑性、結合性、乾燥收縮、燒結性、燒成收縮和製品效能等因素,綜合確定坯料配方。根據坯料不同配方,形成長石質瓷、絹雲母質瓷、骨瓷、滑石瓷、硬質精陶等幾種瓷質或陶質型別。
青瓷作為北方最常見的瓷種,坯料配方在現代就是公開的秘密,黃巢上一世作為陶瓷廠的繼承人自然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