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隨著《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放映結束,杜克只用四部電影,就創造了23億美元的全球總票房。其中1994年的《獨立日》上映一週就打破北美多項票房紀錄,包括最大規模上映、最高午夜場票房、最高首週末票房、最快突破億元票房等等,並最終成為當年票房之最,以及全球第二部票房達到9億美元的電影。
杜克的電影,不止橫掃電影院,也備受影迷喜愛。他的處。女作《生死時速》始一出場,觀眾對杜克便不吝讚美。當然,批評的聲音也有,認為杜克或賣弄技巧,或對白淺薄。但綜合幾年來的情況,卻不難得出觀眾對他的認可和熱情。
在很多觀眾心裡,杜克是影片質量的保證,“杜克出品,必屬精品”不是笑談。從目前的作品質量來看,幾乎是事實。
從幾年前瘋狂喜愛電影的普通青年,到今天被奉為爆炸狂魔,這期間杜克一共創作了四部電影,平均一年一部,完全可歸入高產導演之列。更令人驚歎的是,這四部作品簡直像一盤佈局精妙的棋,招招落在點上。至今無一失手。
走到現在,這盤棋所達到的成功可說完美。杜克已經成為了好萊塢的頂尖導演之一,而這位年輕的超級大導演,在奧斯卡之後,走進了《名利場》!
《名利場》使用最直觀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刊登了專訪……
名利場:羅森伯格導演,您中學畢業後有多種選擇。是什麼促使您選擇了電影製作專業?選擇進入好萊塢成為一名導演?
杜克:人這一生都在學習,加州藝術學院只是學習的開始,工作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永遠的電影系學生,可以拍不同的電影、體會不同的角色,去世界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故事。因為我碰巧有拍電影的天分和機會,所以我希望用電影來學習人生,也學習我自己。
名利場:這麼說電影對你非常重要了?電影對你意味著什麼?
杜克:非常重要,拍電影對我不僅是工作,它是我的生活。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嗜好,不拍電影的時候是很懶散的,拍電影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活方式。雖然拍片的時候很辛苦,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有多辛苦,但是當夢寐以求的東西在你眼前展現出來的時候,不單是歡喜和驚訝,也會感謝上帝,感謝所有跟你一起奮鬥的人,即使是很小的回報,也會感到莫大的喜悅,會覺得人生非常有意義。
名利場:你過去上映的四部電影充滿了各種激烈的衝突,這是不是與你的性格和生長環境有關?
杜克:實際上,我是一個喜歡平靜的人,因為我是在母親管得很嚴的環境下面長大的,我覺得人不能很虛浮、很誇張,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只有付出足夠多時,才會獲得成功。但工作的時候,就必須做出一定的改變,拍電影要有獅子般的野性,我需要把這種野性在電影裡面盡情發揮。我在電影裡面不需要平靜,要儘量的衝,儘量的冒險,儘量讓大家驚險刺激!
名利場:你的電影足夠驚險刺激,這一點沒有人能否認,但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你的電影太天真太幼稚,很少有讓人值得深思的東西,你怎麼看待這一點?
杜克:全世界的觀眾看到的主流電影,其實都是比較天真的,哲理部分差不多點到為止就行了。如果是一本書,你可以慢慢想象,可以花一兩個禮拜去看,但是電影就只有兩個小時左右,你必須讓觀眾不能分神,要讓他們全神貫注!曾經有一個時期,我也有很多完全藝術化的想法,我覺得我能藝術到底,拍一個最貴的藝術片,名留影史。後來我發現,如果不能滿足廣大觀眾,沒有觀眾的認可,我的電影沒有任何價值,我畢竟不是自說自話,只拍給自己看的那種導演。
名利場:那您覺得電影如何才能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