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她還跟我講過她家裡的樣子。”
“她說她家住的,是那種鄉下常見的泥巴平房。”
“家裡人睡的,也是那種下面燒火的土炕。”
“平日裡,她經常吃自家做的那種玉米餅子”
“吃的時候,要這樣弄出來,貼在鐵鍋的邊邊上,下面還可以炒菜。”
“房子地下,還有那種地窖。”
“地窖裡面,常年都存著土豆,大包菜之類的東西”
這都是一些有關生活細節的描述。
但就是這些事無鉅細的地方,才足以證明。
王丞莉,的確來自蜀州或者其周邊地區。
她的智力沒有問題,也懂得透過寫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這樣的人,怎麼會不記得自己的家呢?
李陽稍稍託著下巴,問起了另一個問題:
“從魯州到蜀州,距離很遠啊。”
孫貴祥點了點頭,如實回答:
“嗯,那個時候差不多是五十塊錢的車票。”
那個年代的五十塊錢
可絕對不是什麼小數目。
孫貴祥當時在蘇州,差不多一天也就賺個十幾塊錢。
連續幾天不吃不喝,才能留出這麼一個去蜀州的機會。
李陽頗為認真:
“對當時的你來說,這應該不是一筆小錢。”
“更不用提在路上吃住的消費了。”
“為什麼即使這樣了,還要幫她找家呢?”
孫貴祥一臉陳懇,緩緩開口:
“因為我吧”
“從小就沒有媽媽。”
“所以我也就覺得,她沒爸沒媽,肯定很苦。”
因為不想讓她經歷自己的痛苦
孫貴祥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而有關孫貴祥的過去,李陽自然是希望他能夠講清楚的。
於是,便主動開口問起:
“您說您小時候怎麼回事?”
孫貴祥抬眼,與李陽對視著,緩緩說道:
“我三個月的時候,媽媽生病死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一直跟著我爸爸生活。”
“但是我爸又養不了我。”
“後來就找時間,把我送到了我外婆家。”
“那個時候,我外婆就用勺子裝點水,搞點麵粉,再放點白糖。”
“熬成那種米糊糊一樣的東西。”
“用這個,把我餵養大的。”
“因為家裡窮,小時候也沒什麼衣服穿。”
“都是撿我哥哥姐姐剩下的棉襖。”
“都到十幾歲了,穿的棉襖棉褲也是一樣。”
“破破爛爛的,也沒有釦子。”
“裡面也沒有秋衣什麼的。”
“那個時候的日子,的確是過得很苦。”
李陽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而後,又問了一句:
“那,這樣的生活,大概過到了什麼時候?”
孫貴祥兩手一攤,一臉無奈:
“大概到了十七歲的時候。”
“爸爸在工地上出意外,也死了。”
“那個時候我就開始一個人在外頭打工賺錢,養活自己。”
“因為從小沒感受過爸爸媽媽的父愛母愛”
說到這裡,孫貴祥緩緩轉過頭去,看向了身旁默默坐著的王丞莉。
眼中,彷彿有了不少柔情。
“所以,我就想叫她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她年紀這麼小,應該好好感受自己父母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