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來此講經弘法。
南嶽山下的南嶽古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前有壽澗水,後有赤帝廟,廟址呈長方形,建於唐開元十三年,後經歷了六次大火,經過擴建和修繕,才奠定了現存規模。
中軸線主體建築群共九進,完全仿造帝王宮殿模式建造,系我國南方現存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故有“南國故宮”之稱。
南嶽大廟始建於唐初,至少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風雨滄桑,更替輪迴,多少帝王已化為泥土,多少英雄已歸隱江湖,而南嶽大廟依然紅牆黃瓦,翠柏森森,眾生雲集,香火嫋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廟宇是古代享祭的載體,必然引起皇帝的重視。
除定期的祭祀外,歷來皇室登位、誕辰、災病,或國家昌盛、戰爭勝利、水旱蟲災等,都要舉行祀典活動。
這種祭祀,皇帝要親自過問,由翰林苑撰寫祝文,派朝廷大員專程赴南嶽蒞祭。
南嶽主祀的神是“南嶽聖帝”,一說其神號為祝融氏,一說其神名為澤光,等等。
總之,“南嶽聖帝”是南嶽最大的菩薩,高大,威武,神聖,莊嚴,代表著神在觀察、在思考、在暗示,擁有凡人不可能達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間萬事,瞭然於胸,思接千古,預言未來。因而不論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對他敬畏幾分。
這種特定的“需要背景”,決定了南嶽大廟的前途,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並且可以持續發展。
歷史上南嶽大廟曾多次毀於大火,又經多次重建和修繕擴建。
可以說,南嶽大廟的廟史既是一部祭祀的歷史,也是一部與天災**搏鬥的歷史,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南嶽大廟的廟會之所以會成為風水界的盛事,這全得意於南嶽大廟的特殊性。
在華夏,雖然儒、釋、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異,但他們長期以來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同存共榮。
儒、釋、道三教共存一廟,這是我國乃至世界廟宇中絕無僅有的。
南嶽大廟,就是這樣的一座廟宇,三個教派的傳承,在一座廟宇裡面,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試想一下,華夏哪個廟宇能夠容納其他教派一起發展信徒,宣揚真理?
在南嶽大廟之中。
第一進是正門,也叫欞星門,由花崗石砌成,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
第二進為盤龍亭,又稱奎星閣,舊時於此演戲。閣方形,臺基高約兩米,花崗岩砌成,中有十字通道。閣樓木石結構,重簷歇山頂,覆黃琉璃,簷下飾斗拱、彩繪雕鏤。覆鬥形藻井中雕有一條巨大的鎦金盤龍,故又名盤龍亭。
北面懸橫額:“古往今來。”柱聯為:“登峰巔俯視洞庭,高唱江從東去;問天下誰稱福地,長歌風從南來。”南簷下有“奎星閣”豎額,柱聯為:“亭有盤龍,何不在天飛霹電;嶽常集鳳,都來此地聽簫韶。”閣的左邊有鍾亭,原有一口元泰定元年鑄造的重九千斤的大鐵鐘,右邊有鼓亭,過去置有一面直徑達兩米的大鼓。
二亭都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現修繕一新,新置了鍾、鼓。在二亭縱線的南面,還有二座六角攢尖亭。
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門內有玲瓏別緻的御碑亭,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為重修南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系康熙親筆;
第四進為御碑亭。八角重簷攢尖頂,紅柱碧瓦,飛簷翹角。簷下斗拱,玲瓏剔透。
亭週四面為紅牆,每方開一拱門,亭內建一巨大馱碑。狀似烏龜,古傳為負重之獸。
第五進為嘉應門,現加以改建,內設南嶽文物保管所,南嶽書畫院,大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