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劉寶的體系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
這樣的家庭發展模式,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孩子越多,家族越顯興旺。然而,對於某些世家大族而言,這卻是一個潛在的危機。想想三國時期的司馬家族,司馬懿與他的七位兄弟並稱“司馬八達”,他們相互扶持,共同編織了一張龐大的權力網,最終司馬懿能夠問鼎天下,未嘗沒有兄弟們的助力。
面對這樣的世家威脅,劉寶的心中早已有了對策。他深知,明朝的吏治之敗,根源在於官員們只知感恩個人恩師、考官或資助者,卻忘了真正的衣食父母——朝廷與皇帝。於是,劉寶決定吸取前朝教訓,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選拔機制,讓每一個有志之士都能透過真才實學獲得晉升;同時,加強官員的忠誠教育,讓他們明白,真正的榮耀來自於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而非個人小團體的利益。
劉寶深知,這是一場漫長而艱鉅的戰鬥,但他堅信,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就一定能引領這個國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在那風雲變幻的皇朝末年,忠誠的光芒逐漸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對滿清鐵騎屈膝的奴顏婢膝。昔日輝煌的明朝,竟淪落到忠臣稀缺,漢奸遍地的淒涼境地。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科舉制度,尤其是那僵化的八股取士,悄然種下的禍根。
李自成麾下的智囊宋獻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明朝科舉的痼疾:“我朝國運,實乃被科舉之枷鎖所困。高官厚祿之下,皆是自私自利之徒。新晉官員,滿口皆是:‘吾等寒窗苦讀二十載,方換得一頂烏紗帽,尚未建功立業,豈敢輕言犧牲?’而位極人臣者,亦是如此心態:‘吾位高權重,亦是歷經風雨,怎能為他人犧牲?’此等心態,皆因功名皆為個人努力所得,對朝廷毫無感恩之心,更談不上忠誠與奉獻。更有甚者,權貴之家,憑藉關係網,輕而易舉地步入仕途,驕奢淫逸,貪婪成性,談何孝悌,更別提忠義二字。而那些豪門望族,花錢買官,對治國之道一無所知,又怎會有忠君愛國之情?此乃科舉取士之大患!”
:()霸業春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