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說,三公九卿不是秦朝統一之後才有的嗎?
那是終極版本,現在是1.0版本,路是要一點一點走出來的。
因為在此之前,秦國沒有選擇沿用周法,根本沒有設立三公官,而是置左右丞相。
......
【北方大草原——】
依照計劃,匈奴在簽訂屈辱的《薊城條約》後,開始屯兵,準備一舉吞併月氏。
宋坤回來的時候,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
大概集結了三十五萬人的大軍。
匈奴人很團結,幾乎在15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子,全都來參軍。
除此之外,還有20歲以上,40歲以下的女子,她們也積極響應。
哪怕女子上戰場拼殺不如男,但是她們可以負責後勤工作啊。
女子參軍的事蹟,並非個例,在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也有記錄。
《商君書》記載:“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最初的三軍,指的就是這個。
而女子兵的工作,則是負責“盛食負壘”,簡單來說,就是煮飯,還有挖戰壕,築造防禦壁壘。
而匈奴女子,她們主內的同時,也要主外,比如說打獵什麼的。
因此,肉搏也許比不過男子,但是她們還可以充當遠端弓箭手啊。
公元前240年(始皇帝七年)——
匈奴大軍集結在月氏邊境上,宋坤再次發表演講。
“納卡們,今天,是個屈辱的日子!”
“為什麼?中原的燕國,五十萬兵卒跨越長城,入侵草原!”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誰能告訴我?”
底下戰士們有的無言沉默,有的義憤填膺。
“沒錯,他們想搶走我們的家園!”
“可是,燕軍的人口比我們族人還多,這一仗,怎麼打?”
“打不過啊!歸根結底,還是我無能。”宋坤痛心疾首的錘了錘胸口。
“單于別這麼說。”底下戰士們紛紛安慰道。
宋坤伸出手,打斷了他們的話。
“曾經,匈奴部落只有十三人,過著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生活。”
“每天都在擔心著,會不會有零散部落的牧民過來搶奪我們的牛羊,會不會有中型部落的牧民強佔我們的牧地,會不會有東胡部落的戰士,屠戮我們的生命?”
“後來,匈奴部落多了三萬名家人,五萬名家人,十萬名家人,二十萬,四十萬,六十萬......”
“從一個十三人的零散部落,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我們不再卑微弱小,我們是堅不可摧的集體,我們是戰無不勝的草原猛士。”
“我們在北方草原無往不利,我們勇猛的戰士們,為匈奴奪得了草原霸主的稱號!”
“然而,現實給了我一個耳光。”
“為什麼燕軍會入侵草原?”
“因為他們害怕我們崛起!害怕我們終有一天,會揮師南下,會攻佔他們的土地,會用行動告訴世人,草原並非失落之地。”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裡,草原是失敗者的流放地,比如說隔壁的月氏。”
“月氏的主要領導者,就是被秦國打敗後的西戎四國,他們北上逃亡,卻發現自己並非羸弱,反而相當強大。”
“但是,我們跟他們一樣嗎?”
“憑什麼?憑什麼以一群人的無能,來定義所有人的無能?”
“憑什麼?”
這句話,徹底點燃底下戰士們的熱血!一個個高舉著武器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