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但畢竟太宗奪得帝位,極大程度上依靠了武將勳貴的幫助,而武將勳貴經歷“討不孝”之後,獨立性也有所增強,因此,太宗並未能有效有力地削弱武將集團在地方的勢力,武將集團在地方上的勢力仍很強大,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了種子。
(二)初步形成
由於太宗皇帝的英年早逝,東秦的政治局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動。面對太子年齡尚小的問題,太宗皇帝不得不選擇了分別代表外戚、勳貴、門閥三方勢力的楊零、趙之揚、鄧甫進行了託孤,並出於對妻族的信任和對勢力並不強大的外戚的放心,太宗將選擇楊零為託孤大臣之首。
但楊零顯然缺乏才能,專權跋扈而貪圖享受,不能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武將勢力的增長與割據傾向的增強,甚至允許了益州出現刺史世襲的現象:
?延昌二年,丁父(指李晚成父親,益州刺史李忠)尤,州中表(李晚成)為刺史。?
趙默在長期計劃安排後,剷除了外戚楊氏。而趙默在剷除楊氏的過程中,與太宗“討不孝”相同,依靠了武將勢力的幫助:
?(趙默)於是數罪楊零,發死士入據京師,傳檄涼州刺史王平、冀州刺史趙政、幽州刺史趙演、兗州刺史任瀾,閉諸門,公卿皆贊成之。又之揚宿將重名,軍中甚存威望,故京中將卒,悉聽默調遣。?
因此,地方武將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獨立傾向也進一步增強。同時,從楊氏專權到趙氏誅楊氏,再到趙氏弒君專權,中央變動頻繁,也削弱了其對地方的控制力,地方武將遂得以增強其割據傾向,以至於不聽中央號令,軍閥割據的局面初步形成:
?登豐元年,(劉儻)起為荊州刺史。時趙氏專制,儻知將有變,遂陰練勇壯,假討蠻為名,弘擴行伍。三年,趙獻欲徵之,儻稱疾不赴。?
?登豐年間,趙氏篡逆之跡頗章,冰(高冰)乃練士積糧,聲言討伐山賊海盜,實欲備趙氏。?
?趙氏既誅楊零,陰圖顛覆,懼於宋王,屢使人徵之,宋王知趙氏所為,故每辭以山越擾動,不果行,趙氏憚之(注曰:憚之而不敢強徵)。宋王則潛集木石,藏於倉林,以備所需。?
?登豐二年,趙氏矯詔徵晚成(李晚成)為吏部尚書,晚成知趙氏跋扈,以是辭疾不就。?
?西域都督安羅卒,將吏推之,鏡(馬鏡)乃遣使請策命於洛京。時趙默掌權,有篡逆之心,欲安穩四境,乃許之。使還,鏡問所聞,使者對曰:“聞天子以趙太尉(注曰:趙默嘗為太尉)為太宰、燕王,許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鏡大驚曰:“此聖、明之禮,非人臣若趙太尉者宜加也,蓋中州將有事矣。”遂命諸塞備嚴,西域各國遂疑。?
(三)最終形成
經過東秦初年的發展,一些地方武將的獨立性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強,最終在光宗宏長年間的中興事業中,東秦軍閥割據的局面終於形成。
東秦得以“中興”,最根本的原因自然在於人民群眾的支援,所謂“天下黎民,心猶在秦;四海文武,忠心不變”?,但地方武將勢力的支援,也是中興得以實現的至關重要一原因。在七年的討賊戰爭中,以劉儻、高冰、任景為代表的地方武將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乘勢提到了其地位與獨立性。最終,在東秦帝國實現“中興”之後,原有的地方武將勢力多被封為“國公”,得以建國,其地方割據獲得了法理上的保證,東秦軍閥割據的局面與問題也隨之正式形成。
尾註:
1—3、5、?—?(西秦)楊聆撰,(西秦)都雲令注:《前秦書》卷67《軍兵志》。
4、?《前秦書》卷14《任魏國公世家》。
6《前秦書》卷59《北狄類?鮮卑》。
7、?《前秦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