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東秦百年之間,政治變動相對比較頻繁,權力鬥爭往往也比較激烈。而東秦諸位皇帝的後宮,作為東秦高層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員組成與地位變化,既反映了朝堂的政治變動,也對朝堂的政局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在高帝、太宗與光宗三位皇帝在位時期,其後宮的人員組成與后妃地位的變動,充分體現了三位皇帝對當時各派力量的制衡,並對東秦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東秦;後宮;外戚;權力鬥爭
在帝制時代,作為皇帝的家室,後宮始終為高層政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與朝堂政治的關係極為密切。一方面,當皇帝年幼或身體羸弱之時,後宮會在特殊情況下干預朝政;另一方面,對後宮妃嬪的數量與地位的安排,更是體現了各派勢力的權衡與鬥爭。而東秦百年來歷代後宮的格局與變動自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了朝堂政治的影響,並時時反作用於朝堂政治,在下文中,筆者將就東秦歷代後宮情況,分析其與東秦朝堂政治的聯絡。
一、高帝時期
高帝時期的後宮,在《前秦書?后妃類》中可考的有七人:餘貴人、酈貴妃、潘昭儀、凌婕妤、馮美人、顏淑儀、柳修容。不難發現,高帝時期後宮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不設皇后。第二,除馮美人外,其他后妃皆不是門閥或軍閥之女。而這兩個特點的出現,與東秦建立初期的政治情況是密切相關的。
首先先看關於不設皇后的問題。秦高帝不設皇后的原因當有表層與深層兩方面的原因。表層原因則是與高帝青年時期比較慘痛的感情經歷有關,秦高帝與楊氏雖然情深,奈何緣淺,最終被“棒打鴛鴦”,楊氏也抑鬱而終。秦高帝或許是懷著愧疚,或許是懷著思念,追贈楊氏為皇后,並從此不再於後宮立後:
帝既失楊後,常思懷之,以是寡乎情愛,遂不復立後矣,以是終開陽一朝,後宮無主。(《前秦書》卷51上《后妃類上》)
但是,如果僅從私人感情分析秦高帝不設皇后,似乎太輕視這位開國君主了。秦高帝不設皇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與他很少納軍閥與門閥之女為妃的原因可以放在一起,即對當時各派力量的權衡。
東秦開國初期上層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兩大支,一支是跟隨高帝創業的軍事勳貴,一支是門閥大族。作為最高統治者,高帝想要維持和鞏固帝國的平衡與穩定,必須制衡兩派的政治力量。而後宮作為前朝政治的延伸,自然是兩派政治力量的一個角鬥場,如果誰一方在後宮佔據了更多或更為重要的席位,無疑會影響前朝的力量對比。
而高帝對這種情況採取的方法,是乾脆儘量不納軍閥與門閥之女為妃嬪,也不立皇后,這樣無論任何一方都不能佔據優勢,也不會顯得偏袒,這是高帝不立後也很少納軍閥與門閥之女背後的深層原因。
而高帝這種後宮安排,也對前朝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一,在高帝這種安排下,東秦初期並沒有勢力較強大的外戚勢力;其二,由於高帝不立後,諸子嫡庶不分,導致太子位置並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增長了當時還是小狼王的太宗的奪嫡之心,為“討不孝”埋下伏筆。
二、太宗時期
太宗時期的後宮,《前秦書?后妃類》中可考的有楊皇后、鄧貴人、劉貴妃、鄭昭儀、譚昭儀、郜淑妃、王夫人七人,又《前秦書?佞幸類?崔乂》有“後乂與太宗田夫人奸,事發覺,太宗大怒,詔轅之。”則還有田夫人,凡八人。
相比於高帝時期的後宮,太宗時期的後宮中門閥之女的數量明顯增加,這與太宗時期試圖打擊軍閥的方針相適應。但要注意到的是,太宗時期的楊皇后出身並非門閥,而是徹頭徹尾的寒門。
而太宗雖然多納門閥之女,卻又不顧“群臣以楊氏門第不顯,欲以閥閱之女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