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諱寧,太宗子,母劉貴妃。昌武元年封宋公,後拜揚州刺史。登豐三年,趙氏篡逆,宗廟隳夷,宋王首舉義旗,盟會藩鎮,遂重光四海,翦戮巨魔,其功為首肇也。故為《宋王世家》,以錄其事雲。
宋王幼明義理,頗忱詩書。稍長,言談舉止,合禮得體,每慨然有名士之風。且禮待衣冠,以是人多重之(注曰:言門閥皆歸之)。
昌武元年,封宋公,四年之國,會揚州牧張驍病卒,太宗欲樹宗子於藩州,以宋王有材華,遂拜宋王為持節、都督揚州諸兵事、揚州牧。
王到官,按行郡縣,過詣名流,懲奸揚善,廢苛效簡,州里為之稱譽。延昌元年,改為揚州刺史。趙氏既誅楊零,陰圖顛覆,懼於宋王,屢使人徵之,宋王知趙氏所為,故每辭以山越擾動,不果行,趙氏憚之(注曰:憚之而不敢強徵)。宋王則潛集木石,藏於倉林,以備所需。
登豐三年六月,趙獻篡逆,宋王聞訊,遂發召州郡,舉義討逆,荊州刺史劉儻、兗州刺史任瀾、豫州刺史嚴靖、青州刺史高冰、交州刺史遲正烈、徐州刺史何圖並同,推王為盟主。王集揚州兵凡四萬,路招合援軍,凡將十萬人,九月,會高冰於青州。
宏長元年,與晉王約,以晉王為主帥,宋王為留後。九月,與群臣共奉光宗為帝,進封宋王,加拜“行臺留後”,總督行臺諸事。
宋王在徐揚間,勸課農桑,發丁運糧,每資晉王以兵馬輜械,不嘗斷決,以是晉王在司冀之間,未曾以糧草為虞。
南馮山失(注曰:事在宏長三年),晉王棄河北而還,與宋王議,以為當休兵集糧,積累人馬,以備再徵。宋王贊成之。乃令河南諸鎮將固守不出,廣納兵馬錢糧,事悉付宋王。宋王晝夜操勞,奔走州郡,務其事緒,不有覺倦,越明年,倉廩充實,士馬雲集。
七年,克洛,拜王為司徒,錄尚書事,尚書檯令,給班劍三十人,許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永弘二年,上書乞骸骨,優詔不許。初,中興之時,宋王日夜辛勤,故骨體消瘦,多染疾病,四年四月,復疾篤,又上書乞骸骨,帝再優詔不許,賜輿輦,親臨慰王。王與帝曰:“老臣將死,陛下萬以天下為懷,直戰爭方絕,莫動民以事。”帝泣而頷(注曰:頷,應之也)。七月,薨於家,時年五十二,帝大悲,白衣盈月以哀之,諡曰文忠。
王頗好文墨,所作詩賦百篇,會而名曰《秦揚州文集》。王素善知人,凡所薦舉,靡不稱職;凡所疑慮,無有終任。至於與人言談,謙恭禮遜,不以王公自居。
凡七子,嫡長子理有痴疾,不能嗣位。嫡次子原襲爵為宋公。原文才不如其父,而禮遜能匹,故士大夫之流,亦多與交拜。官至太子太傅,天正元年薨,時年五十九,諡曰敬。子植襲爵,事在西京。
史臣曰:宋王以帝子之重,作藩東南,會巨寇陸梁,屠殘秦氏,遂首舉義旗,景從天下,竟光復金甌,斯不負太宗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