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吐槽——為什麼要預設設立國產保護月?保護月的做法是否合理,為何能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和不滿?國產保護月真的能保護到國產片嗎?這種保護法能夠服務到本土的影迷和市場嗎?其他國家也用國產保護月來保護國片嗎?
平心而論,對抗好萊塢的大舉入侵,扶持保護本土電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發展電影事業時所秉持的一個基本立場,從政策上對好萊塢電影在本國市場的流通實施一定限制,為本土電影開闢生存空間,也是無可厚非的做法,韓國、法國、義大利等電國家都曾對好萊塢電影實施過強制性的配額制度。
保護和扶持本土電影是每個國家的政策所向和所需,但為什麼在中國地區會產生如此巨大的爭議呢?
由於曾經在那個國度生活過,再加上現在的調查研究,杜克自然能看到一部分原因,這與大剪刀過於簡單粗暴的做法脫離不了關係。
整整1…2個月的檔期裡,只有良莠不齊的大大小小國產片爭陣地,近乎一刀切的摒棄了好萊塢大片的引進,這種程度的保護,從影迷角度來看,失卻了服務性、多元化和選擇感,而從國片角度來看,這個檔期國產大中小電影的擁擠和扎堆,造成不乏有急就成章或者不經斟酌的影片的群湧,保護月也不是萬能的堡壘,也需要國產片拿出過硬的實力的。
所以,保護月的初衷雖然是保護國片,但一方面,侵犯到了觀眾的權益,失之人心的令國內影迷失去選擇性。
華納大中華區做市場調研的時候,一位院線方的代表就如此說過——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確實衝擊很大,但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電影本身存在質量問題,站在觀眾的立場,他們當然選擇看好片子。
其他國家也有所謂保護月這種制度嗎?(未完待續。)
ps: 求月票和推薦票!
第八百七十四章 僱用殺範迪塞爾的是誰
對抗好萊塢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如何應對好萊塢電影的強勢入侵,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發展本土電影時都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最為通行的方法是配額制度,即立法強制影院每年必須放映不得少於規定天數的本土電影。
配額制度是在市場流通領域限制好萊塢電影,為本土電影開闢生存空間,而在製作領域,很多國家也有專門針對本土電影拍攝的扶持、補貼政策。
具體到不同的國家,配額或者補貼的政策細節各有不同,但大都透過立法建成了一個能有效運轉,基本被本國電影人、本國觀眾以及好萊塢所接受的機制,相較於簡單粗暴的國片保護月,此類保護措施不會嚴重違背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原則,也不會野蠻侵犯觀眾選擇看片的權利。
電影配額制度,英文名為“”,是指一國政府透過立法強制國內影院每年必須放映不得少於規定天數的本土電影,這是目前很多國家對抗好萊塢的慣用手段。
英國最早在1927年就開始實行電影配額制度,而電影配額制度最出名的則是南韓,南韓的電影配額制度又稱國產電影義務上映制度,從1996年開始,南韓政府立法規定全國每家電影院的每一個廳每年必須放映146天以上的韓片。
在法國,除了嚴格的配額制度外,政府還制訂了很多扶持本土電影拍攝的的政策,本土電影從劇本創作伊始,到拍攝、發行均可享受相應的資助,資助經費主要來自影院收入的抽成。還有一部分來自國家特設的獎勵基金。
此外,法國還會對好萊塢電影的票房加收特別稅,用於培養法國本土電影人才,扶持本土電影創作。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像堅持電影不分級一樣,國產保護月可謂簡單粗暴。堪稱大剪刀省時省力的做法。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不管是針對放映端的配額制度,還是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