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使也是愛莫能助——於是,既然皇帝的召見告一段落,他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好按捺著把事情擱在了一邊,這天就隨管家高泉前往離張府只有一條街的柳巷衚衕。先前高泉已受命買下了一座三進院子,預備當作張氏族學。
兩人到了地頭,立刻就有兩個門房迎了上來,卻是撇開張越,搶先去為高泉牽馬執鐙。見此情形,高大管家登時沒好氣地喝道:“別隻顧著我,快去攙著一把三少爺!”
由於是新僱來的門房,因此那兩人一時半會沒反應過來,待匆忙迎上去的時候,張越卻已經利落地跳下馬。晚下地半步的高泉見他們笨手笨腳,只得一擺手吩咐他們退下,見張越抬頭看那宅子的門樓,他便上前笑說道:“這戶人家因吃了官司,所以房子賣得格外便宜。老太太吩咐過不能趁人之危,所以我還多給了他五成,他搬走的時候就把傢俱都留下了。”
由於顧氏出身書香門第,極其注重家風和名望,因此即便是當初在開封時,張家的地租便比別人要少半成,從來不在外頭放錢取息,更不許族人仗勢欺人。所以聽高泉刻意解釋這些,張越並不意外,也自然並不懷疑。
“高管家辦事,祖母和我當然信得過。四弟如今也大了,也不會來這族學唸書,五弟年歲還小,以後入學的多半就是那些搬到北京的張家人。高管家可曾計過數,如今一共有幾戶人家搬了過來,又多少人需要入學,附學的其他親戚有多少,這塾師又是什麼章程?”
自打當初陪著張越三兄弟上過一趟南京,高泉就再不敢小覷這位三少爺。這些年眼看張越蒙恩授舉人,之後中進士授官。山東回來又是頻頻皇帝召見,他更是在心中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別看大少爺二少爺在軍中彷彿如魚得水,但他們才見過皇上幾回?天子用人素來不拘一格,張越以後會有怎樣的前程那無疑是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此時,他忙在旁邊答道:“大多數張家人都還守著開封,畢竟田地祠堂等等都在那兒,如今跟著搬過來的只有四家人。人字輩的估大太太,伽二老爺,還有和三少爺同輩的兩位姑奶奶,只是她們輩數小歲數大,如今的孩子不過比您小几歲罷了。這四家總共要入學的總共有七個孩子。至於附學的則是各家幾個親戚的孩子,總共六人。塾師請的是兩位老秀才,學問人品我都派人打聽過,又拿著老太太的帖子去請,人家這才應了。如今已經搬進來了。”
雖說高泉並沒有提到束脩,但張越當然知道,這請塾師單單靠名哪裡能夠,自然也少不了重金相謝。欣然點了點頭,他就當先進了院子。恰如高泉所說,原本住在這兒的確實乃是富戶。這外院之中竟不是用的黃土鋪地,而是使的青磚。倒座房沒有鋪瓦,用的是青灰抹頂的灰棚,而內中的其他屋子則是一色青板瓦,屋簷前裝滴水,瞧著頗為整齊。
越過那道油漆著福壽雙全紋樣的垂花門,便是內院。北房三間闢作學堂,東西廂房兩間則是歸兩位塾師居住。此時聞聽張家人前來,兩個老秀才都換上了一身體面的藍布直裰出門相迎——這當然不是因為張越乃是張家少主人之一,對於兩個屢試不第的老秀才而言,前來報訊的雜役明說了張越乃是上科進士,這才是他們最最看重的。
然而,乍一看見頭戴龍鱗紗巾,身穿天青色紵絲袍子,年輕得實有些過分的張越,兩人不禁感到心裡犯嘀咕,但仍是極其恭敬地上前執晚生禮。自從以科舉以來,不以年歲論英雄,卻以科舉論英雄已經成了慣例,兩人也沒什麼不習慣。於是,當年紀幾乎可以當他們孫兒的張越笑吟吟地還禮,兩人竟是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久聞兩位學問精深人品卓著,以後這族學中的事,便完全交託給兩位了。”張越說著便向高泉伸出手接過兩樣東西,卻都是打磨得極其光滑的戒尺,“祖母知道,但凡大家之中總有紈絝子弟,附學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