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的秦晉王耶律淳一病不起,儘管隨軍的醫官想盡辦法,但也僅僅只熬了半日便在軍中逝世,臨死前他曾拉著耶律大石的手,囑咐他務必把南方的諸部族勇士帶走,也把自己的妻兒家眷盡數交託。
耶律大石含淚應允,一面著手安排撤退事宜,一面也令心腹秘密傳報各方,讓重要人物及其家眷火速北逃。
五天後,遼國大軍徐徐起行,分批逐次往北方撤退。
趙不凡起初很疑惑,害怕是耶律大石的計謀,沒敢貿然行事,直到多日後得到訊息,知道了當前形勢,這才明白耶律大石是被迫北逃。
這時候他本來有機會進行緊急部署,趁著對方拖兒帶母的大好機會給予痛擊,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選擇了放棄,任由他們安穩北逃。
一則是遼軍全面北撤已經足以讓大宋成功收復幽雲地區,沒必要再讓將士們犧牲,二則是他覺得奪取幽雲地區以後,遼國已經不再是最大的敵人,最大的威脅已經轉為金國,所以打算讓遼國儘可能儲存力量,多少也是對金國的牽制。
此後的一個多月時間,大宋三路兵馬開始對幽雲地區實施全面攻佔,尤其以中路軍劉延慶最為積極,這時候的他真是勢不可擋,以雷霆萬鈞之勢再度北上,搶先攻佔各處戰略要地。
八月初二,金兵打至遼國奉聖州的鴛鴦泊,遼國皇帝耶律延禧再度西逃,去往白水濼。
退守居庸關的耶律大石迫於無奈,沒有再等更多的族人,果斷經文德縣往西北轉移,翻越長城,去到白水濼與耶律延禧匯合,而這時候跟在他身旁的已經只有十餘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契丹族人,另外一部分則是契丹人的親近部族。
更多的漢人士兵和部族勇士幾乎都已經逃散,投降了率兵跟在他們後方的趙不凡。
八月十三,東路軍將領張俊率部攻破死活不肯投降的望雲縣,意味著聲勢浩大的北伐順利結束。
西起大宋豐州,東至渤海的這段長城成為大宋新的邊境線,宋人朝思暮想一百多年的幽雲地區盡數歸附,遼國的西京和南京徹底成為歷史,西京只保留大同府的稱呼,南京析津府則直接改稱燕京,幽雲地區也被皇帝趙佶正式劃為燕雲路,軍事防務歸屬趙不凡分管。
獲得決斷權的趙不凡隨之對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及燕雲路的所有兵馬進行整編,除去邊境的各處府州,內地各府州的廂兵人數都被裁減,同時整合設立五部留屯禁軍,分別為梁山軍、水滸軍、神武軍、鷹揚軍和虎翼軍。
軍制則改為每都百人,五都為一個指揮,五個指揮為一軍,兩軍為一廂,也就是說一廂改為五千人,而廂的編制之上加設都統制一職,掌管一部兵馬,各部實際數量也不盡相同。
梁山軍不算後勤各部,主戰兵力擴充為六萬二千人,五虎騎兵二萬五千人,五軍步兵二萬五千人,中軍一萬兩千人,兵力提升一倍,各級將領職務隨之拔升,駐守燕京城,作為北疆機動力量存在,戰時負責策應和支援各方。
水滸軍五萬人,除去少了中軍一萬兩千人,其餘與梁山軍等同,駐守在燕京府北部邊境,承擔守備燕京府的重任。
神武軍兩萬人,下轄四個廂,都統制由年輕的岳飛暫代,駐守燕京府東邊的平州地界。
鷹揚軍四萬人,下轄八個廂,都統制由功勳卓著的吳階暫代,駐守燕京府與大同府中間的奉聖州地界,由於奉聖州被長城一分為二,大宋如今只取了長城以南的小部分地區,所以趙不凡只安排四萬人守備。
虎翼軍五萬人,下轄十個廂,都統制由韓世忠暫代,駐守大同府。
至於大同府西南方位的朔州儘管也歸屬燕雲路,但由於挨著折家軍世代鎮守的豐州和麟州等區域,所以交由折家將駐防,連朔州的知州也是由折家將擔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