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夠讀取和分析這些訊號,就能實現單方面的輸出了。”
“好吧你牛批,你先把頭套戴上,我來給你拍一下——不露臉是吧?”
“廢話,帶這個矽膠頭套多傻啊……”
葉銘說完,帶上頭套,閉上眼睛。
片刻後,他舉起手。
機械臂也隨之舉起了手。
一旁,彭小飛舉著手機,誇張地大喊。
“朋友們,我用意念控制了機械臂!”
……
雖然這個沒有什麼“內容”的影片註定很短,但彭小飛還是前前後後配合著葉銘拍了接近半個小時。
或者反過來說,葉銘配合彭小飛拍了半個小時。
直到彭小飛電話響起——他高中的一個學姐來找他,邀請他一起回家,這才作罷。
於是,葉銘送走彭小飛後關上了實驗室大門,然後重新帶上了頭套。
他在心底呼喚。
“伊塔。”
“我在。”
“程式碼思考好沒有?”
“一切ok。”
“那你來。”
說完,葉銘便閉上眼睛,“享受”起了頭皮的陣陣酥麻。
不得不說,這比用那什麼靈魂提取器爽多了。
而在他前面的顯示器上,一行行程式碼正在迅速地、自動地生成——速度相比最初的時候快了起碼幾倍都不止!
這其中,既有經過這麼多天的ai和演算法的迭代,對葉銘的腦訊號識別越來越精準的原因,也有伊塔找到了最佳共振放電電壓和頻率的因素。
如果說一開始的“網速”相當於撥號上網,那麼現在,就有點類似於adsl了。
葉銘粗略計算過,按照目前的頻率,每一秒,大概能傳輸2kb的位元組——雖然比撥號上網還要慢太多,但已經足夠讓伊塔快速地完成工作了。
於是乎,就在這一閉眼的功夫,伊塔便完成了程式碼輸出。
“搞定了,你除錯一下。”
“嗯。”
在修復了兩個格式問題後,除錯透過,彈出了一個大大的,佔據了滿屏的介面。
嗯,這很有葉銘的簡約風格。
介面上,是一個輸入框,後面有一個上傳的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