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未免也太離譜了點吧!就連昔日的“傾位者”和“原初之王”也只是知道“太上”曾存在過,但並不知道祂們的具體情況——縱使真神全知全能,亦無法知曉,那些資訊被一直超乎理解的東西給“藏起來了”。
那東西難以用已知的任何語言描述——不,根本沒辦法被描述出來!先不說格位的問題,很多事一旦說了出來就必定和“邏輯”扯上關係,無論是否違背邏輯都會被“全知全能”擊潰。
還有就是格位問題,就像《道德經》裡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其開篇之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反映了道家對於宇宙、自然以及人類認知的獨到見解。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這句話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核心概念:
1. 道的本質不可言傳:“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則,是一種超越言語、概念和形式的存在。這句話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即真正的“道”——宇宙的根本規律或真理——是無法完全透過語言和概念來表達的。一旦我們試圖用語言去描述它,它就不再是那個超越言語的“道”。這反映了對知識和語言的侷限性的深刻認識。
2. 名相的相對性:“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名稱、概念的相對性和侷限性。在道家哲學中,萬物的名稱和概念都是人類為了理解和描述世界而創造的,但這些名稱和概念本身並不是事物的本真或全貌。真正的“名”是無法透過我們通常的語言和分類系統來完全捕捉的,因為它們只是對現實的指代,而不是現實本身。
3. 超越二元對立的思考:這句話也隱含了對二元對立思維的超越。在道家哲學中,事物的存在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透過強調“道”和“名”的不可言傳和相對性,道家哲學鼓勵我們超越表面的對立和分類,去探索事物更深層的聯絡和統一性。
4. 對直接體驗的重視:由於語言和概念的侷限性,道家哲學強調直接體驗和內在直覺的重要性。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來自於直接與宇宙的本源相連線,而不是僅僅依賴於語言和邏輯的分析。這鼓勵人們透過冥想、靜觀和自然的體驗,去感受和領悟“道”的存在。
林化羽想要嘗試去接觸那個光團,這個想法剛出來的剎那,一道白光就這麼將祂吞噬……
太虛界的林化羽分身已經來到了大乘期,因為林化羽的本體也能感覺到有什麼東西逼近了,那個東西不隨著時間發展,只會跟隨“劇情”的進度而行動,而林化羽在太虛界的分身的所作所為也是可以推動劇情……
林化羽不想放棄那裡的劇情,可又有點忌憚那個未知的東西……於是乎就讓太虛界的“劇情”進度加快了……
大乘期修士已經超越了凡人的範疇,他們的實力和境界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們可以掌握強大的神通和法術,能夠呼風喚雨、移山填海。
不僅如此,他們的法力極其深厚,可以輕鬆施展各種強大的法術和神通。他們的法力源泉來自於天地之間的靈氣,能夠源源不斷地吸收和轉化靈氣為己用。
大乘期修士的心境已經達到了超脫世俗的境界,他們不再被世俗的情感和慾望所困擾,能夠保持心境的平靜和淡定。他們對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能夠領悟到更高層次的道。
大乘期修士的肉身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錘鍊和洗禮,變得堅不可摧。他們的肉身可以抵禦各種強大的攻擊,甚至可以承受天劫的考驗。
而且,大乘期修士的靈魂已經與天地融為一體,變得無比強大。他們的靈魂可以脫離肉身而存在,即使肉身毀滅,靈魂也不會消失。他們可以透過靈魂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