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布托是如何遇害問題首次給出的較為明確的答覆。不過,穆沙拉夫還表示,貝·布托明知處境兇險仍執意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她本人才最應該對遇刺事件負責。
在貝·布托遇害案中,美國扮演的角色同樣值得關注。眾所周知,貝·布托在流亡8年後能夠重返巴基斯坦,是得到美國政府的鼎力相助的。正是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穆沙拉夫決定與貝·布托和解,並於2007年10月5日簽署“全國和解令”,赦免貝·布托面臨的腐敗指控,允許她及家人回國。分析認為,和解令還為穆沙拉夫與貝·布托實現“權力分享”鋪平了道路。
投桃報李,貝·布托當然對美國政府的“幫助”感恩有加,她在返回巴基斯坦後就高舉民主和反恐大旗,與美國政府遙相呼應,幾乎成了白宮在巴基斯坦的代言人。這也正是她在返回巴基斯坦後立即被“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列入黑名單的主要原因。
對於貝·布托回國後可能面臨的人身威脅,美國政府和情報機構當然十分清楚,那麼美國方面到底為貝·布托提供了哪些安全保衛措施呢?
2007年12月30日,也就是貝·布托遇害的第三天,美國官員就向外界列舉了一大堆美國向巴方提供的幫助。他們說,在貝·布托第一次遭到自殺性炸彈襲擊後,美國高階外交官就與人民黨高階官員就貝·布托的人身安全問題舉行了多次討論,其中包括兩次私下的面對面會談。他們審查了貝·布托的安保措施,美方也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這些情報。不過,美國外交官也承認,這些情報中的大多數內容涉及來自塔利班極端分子和“基地”組織同情者的一般威脅,不是確切具體的情報。
死因?疑兇?謎團(5)
美國外交官還向人民黨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建議人民黨僱用巴基斯坦當地和地區保安公司來加強貝·布托的安保工作,並主張貝·布托減少公開露面的次數、對她乘坐的車輛進行裝甲防護升級、要求她穿防彈衣。但是沒有跡象顯示貝·布托的團隊接受了這些建議,其中包括僱用私人保鏢和減少她在大量人群前露面的次數。官員們稱,貝·布托的丈夫扎爾達里拒絕了僱用巴基斯坦私營保安公司的建議,因為他擔心它們可能被巴基斯坦極端分子所滲透。
從美國官員的講話中,可以看出美國似乎在告訴世人,美國方面在保護貝·布托的人身安全方面盡到了責任,該說的都說了,該建議的也建議了,失誤是在人民黨身上,因為他們沒有聽從美國的建議才釀成了這一後果。
事實上,貝·布托的助手們也曾設想向美國方面尋求幫助,他們在與美國官員的會談中曾詢問了有關僱用美國或英國私人保鏢的可行性,但由於美國人對此持不鼓勵的態度,他們也只好作罷。美國官員認為僱用西方安全人員並不好,只會加大威脅,這些西方保鏢本身就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可見,貝·布托的遇害多少與美國政府和人民黨間的相互扯皮有關,美國建議人民黨僱用當地保安,人民黨因擔心當地保安可能被滲透而拒絕了這一建議;人民黨期望僱用西方國家的保安,但因美國認為這樣做只會加大威脅而被迫放棄。雙方說法各有道理,結果最終受害的是貝·布托本人。
不過,細想起來,美國的說法真的就那麼有道理嗎?穆沙拉夫總統在1月3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某個國家在貝·布托遇害前就曾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情報,情報稱貝·布托的生命已經面臨非常嚴重的威脅。雖然穆沙拉夫沒有明確提出是哪個國家提供了這份情報,不過人們都知道這個國家就是美國。那麼,在貝·布托的生命面臨如此之嚴重的威脅情況下,美國政府卻僅僅動了動嘴皮子,只颳風不下雨,就多少讓人匪夷所思了。是因為他們的行動緩慢,處理欠當,還是另有隱情?這是貝·布托遇刺案的又一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