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做燈籠的法子,都是觀世音菩薩顯靈。
聽說古陽鎮的善堂,是天下人的生門……
聽說古陽鎮有家雅客居,只供女子消費,裡面的飲品糕點色味俱全,環境、設施、服務令人流連忘返……
聽說古陽鎮還有一家華麗的成衣店,每一件衣服上都繪著畫,色彩斑斕精美絕倫……
聽說古陽鎮河道街如今成了小吃一條街,規劃的十分齊整,各種小吃又新鮮又好吃……
……
如此多的傳言累在一起,竟然都是眼前這個小丫頭的傑作?真的只是個孩子。
旁人或許不知,但李正理父子包括李文淵在內,卻知道除了世人皆知的這些外,善堂老闆慕清秋還是河道街讀書齋的創辦者。
讀書齋的存在,李文淵的感觸最深,年節前歸鄉,還與三五好友專門去讀書齋體驗過一把,真如傳聞中那樣,不花一文錢也能在讀書齋裡博覽群書,甚至可以在寫院奮筆習字。
浩山學院甚至天昭國許多學府,無形中已經歸成兩派,一派以世家貴賈為首,覺得讀書齋盡收汙穢有損聖賢;一派以苦寒學子為首,覺得讀書齋給天下學子大開方便之門,是善舉。
李文淵見到慕清秋後神色非常複雜,學子歸派別的時候,他可是反對一派,那時候他不知道讀書齋出自一個七歲小丫頭之手,前些時候父親以此事激勵他,他依然持懷疑態度,覺得不可能。
可是現在,見到笑容淺淡,老成持重的的慕清秋,他卻莫名的信了幾分,忍不住心中感慨,甚至有種白讀了聖賢書的挫敗感。
據說一年多前,慕清秋和其弟慕清暘被親爺爺叔伯趕出家門,那時候他們連口吃的都沒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她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還改變了整個古陽鎮。
這得有多大的智慧與魄力?
想起在學府與那些寒門子弟分庭力爭,李文淵突然覺得他們是在玩小孩過家家的遊戲。
一個七歲孩童創辦讀書齋、造福天下寒門學子的時候,他們在玩遊戲!
真是可笑,真是可笑至極。
他們有什麼資格去評判讀書齋的存在意義?他們該感到羞愧,該引以為師,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奮力進學,有朝一日以真才實學,拼的廟堂高位,那才是真本事。
慕清秋壓根不知道,她已經成了臥龍縣眾人皆知的名人,更不知道,初次見面她就給李文淵造成多大沖擊。
參加李家類似家宴的席面,慕清秋髮現,她們姐弟的位置竟是挨著李正理和文氏。
由此可見,李家上下對他們姐弟的看重。
對此慕清秋很是感激,當初為了填飽肚子上街賣吃食,李正理是第一個光顧她生意的人,給她開了個好頭,此後多蒙照顧,其實慕清秋感覺的到,李正理夫婦是將他們姐弟當成了孫兒。
只是她自己不喜應酬,才鮮少來往,如今看來,倒是她有些扭捏生分了。
暗下告誡自己,往後該多多來往,更要注意人際交往。
心態調整,使得與李家眾人的第一次共餐賓客盡歡。
午飯後,慕清秋告辭離開,因為有(美味)糕點鋪的生意在,李家人沒有太過阻攔,只是李正理的幾位兒媳聽說慕清秋要回(美味)糕點鋪,都表示出很大的興趣,想去拜訪。
這種時候去拜訪,有些唐突,不過慕清秋並不介意,誰叫(美味)糕點鋪的名頭太響了呢!
如此一來,原本餐後休息,改成了李家婦孺總動員,集體光顧(美味)糕點鋪。
慕清秋的馬車送他們姐弟到李家後,蘇孝文就先去了(美味)糕點鋪,此時馬雲春已在等候,人一到,立馬被引進(美味)糕點鋪的內宅,臥龍縣的人都喜歡(美味)糕點鋪的糕點飲品,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