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時間都沒有,彷彿永遠也無法停歇下來。
也許人生中總會存在一些停歇的時刻,就如同我的父親那樣。
當他留在家裡全心全意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爺爺時,日子似乎變得平淡而規律起來。
每一天,父親早早起床,為爺爺準備好一日三餐,悉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
不僅如此,還要幫爺爺洗漱、打掃房間和清洗衣物。
完成這些日常事務後,如果沒有其他緊急事情需要處理,父親便會清閒下來,百無聊賴之中只能拿起手機,隨意瀏覽各種資訊,一刷就是大半天。
然而,即便是偶爾出門辦事,僅僅離開家短短半天時間,他心裡始終掛念著家中那位痴呆的爺爺,生怕出現任何意外狀況。
到了農忙時節,諸如澆水、播種、噴灑農藥以及收割莊稼等農活紛至沓來,這時父親又開始忙碌起來,而且這種忙碌是斷斷續續的。
在我看來,父親如今的生活狀態其實還算不錯。
畢竟年紀漸長,能夠在家裡安心休養本應是件好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適應,甚至心生牴觸情緒。
他整天心心念念著外出打工賺錢,對目前“賦閒在家”專職照顧老人的現狀頗有怨言。
或許是因為長久以來形成的工作習慣,亦或是出於對家庭經濟負擔的擔憂,哪怕他手頭已經擁有將近二十萬元的存款,可一旦少了一份個人收入來源,父親就覺得彷彿天都要塌下來一般。
我常常會思考,老爸或許已經深深地被社會打工人那種固定模式所“體制化”了。
從我有記憶開始,大約是七八歲那年,老爸便跟隨同鄉的長輩們,頭一回踏上了前往東莞的打工之路。
自那以後,他就像一隻遷徙的候鳥,輾轉於不同的地方。
從最初的東莞到後來的深圳、廣州等地,每一處都留下了他辛勤勞作的身影。
老爸做過的工作可謂五花八門,他當過操作工,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機械般的動作;
也做過焊工,面對著四濺的火花和高溫的炙烤卻從未退縮;
還曾是分揀員,在堆積如山的貨物中快速而準確地挑選分類;
當然,打包員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將一件件商品精心包裝好等待發往各地。
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涉足工地,抹灰、拌水泥、碼磚、切割鋼筋……這些又苦又累的體力活,他不知幹了多少個來回。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艱辛忙碌,每逢農忙時節、過年佳節或是工廠淡季時,老爸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來。
一進家門,他顧不上路途的疲憊,立刻挽起袖子,下田操持農活,彷彿要把所有對家人的思念與牽掛都傾注在這片土地裡。
我的父親,自二十四五歲起便開始了這般忙碌的生活,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直至前兩年,已然五十多歲的他依舊未曾停歇。
即便是後來因為腰疼無法再勝任工廠的工作,他仍然沒有讓自己閒著,而是又尋得了一份在工地切割鋼筋的活兒。
那工作強度可不低,但他總是幹一陣兒、歇一陣兒地堅持著。
哪怕是在爺爺輪流前往叔叔家居住的那個月裡,老爸也能迅速為自己找到新的賺錢機會——他在附近一家正在蓋新房的人家幫忙蓋房子,每天辛苦勞作,只為賺取那區區一百元的酬勞。
唉!老爸啊,他彷彿永遠都停不下來似的。在他眼中,只要人還活著,每喘一口氣,就應該去努力掙錢。
似乎對於他來說,只有不斷地工作和賺錢,才能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才能給予家人更好的物質保障。
這種勤勞與堅韌,或許正是支撐我們這個家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