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吧,畢竟我已經習慣了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
但同時,我也明白,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嘗試新事物,結交新朋友。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再孤單寂寞。
有時候我都覺得我們的歷史真的是個笑話,人類最開始誕生的初期,是母系社會。
我們人類的群體就像是一窩窩蜜蜂,以蜂母為中心樞紐,工蜂為勞動收貨的工具。
那時,女性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她們負責生育和照顧子女,同時也參與農業生產和其他重要活動。
而男性則主要從事狩獵和戰爭等活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後來隨著男人的側重加大,漸漸衍變到公系社會,多子多福、一夫多妻成了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潮流。
這一時期,男性逐漸掌握了更多的權力和資源,成為家庭和社會的主導者。
他們透過婚姻制度來控制女性,並將其視為財產和勞動力。
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尤為明顯,從夏朝到周朝,再到後來的各個朝代,都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體系。
在這個時期,一夫多妻制成為一種普遍的婚姻形式,富裕的男性可以擁有多個妻子和妾室,而貧窮的男性則可能無法娶妻。
此外,多子多福的觀念也深入人心,人們認為兒子越多越好,可以繼承家族產業並延續香火。
因此,男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女性則逐漸被邊緣化。
這種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體系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變。
隨著工業革命和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性逐漸獲得了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開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但即便如此,男性仍然在許多方面佔據著優勢地位,性別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
這一傳承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竟然忽然興起一波計劃生育的政策導向,有一些宣傳口號我現在還記得: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
一胎上環,二胎結紮,三胎堅決不生。
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滅三胎。
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其實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71年就開始推行,1982年9月計劃生育被確認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就被寫入了憲法。
這是因為自新中國成立後,生活條件提高、生育力上升,人們“人丁興旺”“重男輕女”等觀念,以及避孕知識和方法的不足等因素,導致人口快速增長。
而人口的快速增加給國家帶來了沉重負擔,如公共資源投入增加、就業壓力增大、教育資源無法充分保障、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等問題,對於家庭而言也會增加經濟負擔。
想想還記得隱約耳熟的【四萬萬同袍】也不過是來自民國時期的人口統計,當時曾調查出人口不過約是四億七千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不過是6.94億人口,到了八年後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已經是10.08億了,八年人口增長3.14億人,八年來的增長率幾乎達到了150%,所以1982年才正式確認了計劃生育國策。
我還記得我爺爺有親兄弟五個,大姑奶小姑奶親姐妹兩個,同輩有七個人之多。我爸爸兄弟兩個,還有一個大姑,到了我這一輩的時候,就正好趕上了計劃生育的政策嚴厲執行的時候。
我還記得小的時候,每次出門,弟弟都會說他屬馬,而我則會說我屬龍。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對超生非常嚴格,如果被發現超生,不僅會面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