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愣了好一會。
等醒過來之後,他第一時間重新播放起了《以父之名》。
第一次!
羅伯特發現自己第一次沒有聽明白一首流行樂。
“這不是流行樂!”
“它帶著完整的故事。”
“它甚至是一部歌劇!”
羅伯特看不懂歌詞。
但這不妨礙他在音樂的變化裡,聽出這首歌裡要描述的一些畫面或者故事。
當想到這一點後,羅伯特眼睛更亮了!
“只憑音樂,就能講述或者說傳遞出一個個畫面。”
“讓聽眾腦海裡忍不住生出一個個故事。”
“這是古典音樂才能做到的事情!”
為什麼古典音樂會讓羅伯特覺得更動人?
因為它隱藏了無數可以想象的空間。
同時,它完成度更高!
完成度這三個字有很多說法的。
比如結構。
像是流行樂那種,分上下部分的結構,其實很敷衍,很沒有誠意。
因為往往下半部分是上半部分的重複。
所謂的副歌,往往不過是為了抓耳,強行去提高音調,刺激人的頭皮。
做個簡單的比喻吧?
比如一篇文章。
大師的文章,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每一處都緊密相連。
每一處都是整體裡的一部分。
小學生的文章,他有著一定的框架。
不過,文章裡的起轉承合,只是生搬硬套。
就在羅伯特這麼想著的時候,《以父之名》又完成了一次播放。
這時,羅伯特突然轉頭看向了自己的助理,說道:“去!找拖雷!”
“讓拖雷幫我完成這首歌的翻譯!”
拖雷是意呆利有名的華夏語翻譯家,甚至是數一數二級別的。
羅伯特覺得只有拖雷才能準確無誤地將《以父之名》翻譯過來。
他需要準確無誤的《以父之名》的翻譯!
他太想知道陳遠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就像是歌劇看到一半時,突然被中斷。
他沒法壓抑自己想要看到結局的衝動。
……
華夏。
深夜十二點三十多分。
這本該是個大部分普通人睡了過去的時間。
可此時的網路卻熱鬧到不成樣子了。
“臥槽!這是我不花錢就能聽的嗎?”
“陳遠新歌……太屌了!”
“實話說的,在剛看到《以父之名》這個歌名的時候,我楞了好一會時間。”
“這不是陳遠的風格!”
“陳遠哪裡有過這麼囂張的時候?”
“在聽完《以父之名》後……”
“我感覺陳遠其實還是有點低調了。”
“這首歌在我看來應該叫《以爺之名》!”
不是每一個網友都能懂,或者聽進去《以父之名》的。
別的不說,前奏一分鐘的流行樂,誰聽過?
如果這首歌不是陳遠的作品。
又有願意花費一分多鐘聽一首流行樂的前奏?
可一旦聽完,一旦聽懂《以父之名》。
又有幾個人能不豎起大拇指?
毫無疑問的,這時,陳遠相關的熱搜又霸佔了圍脖。
【陳遠新歌《以父之名》!】
【華夏音樂極為罕見的擁有一分鐘前奏的歌曲!】
【陳遠又在創新!】
【天才或許已經不足以形容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