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他在翻箱底發現有幾張從內地來臺灣帶出來的年畫,每張畫的右
下角,都蓋有戴連增監製的小墨紙,因為淨是用細蒲草簾子裹著,不但
沒有破皺,就連顏色都沒變。
一張是“吉慶有餘”,一個肥嘟嘟胖小子,頭上扎著兩個抓髻,脖子
上繫著一件鑲黑雲頭的大紅兜肚,懷裡抱著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
一張是閤家三十晚上接財神包餃子的年景,孩子們穿著棉襖棉褲捂著
耳朵點放太平花二踢腳,男士們皮袍馬褂,在院裡天地桌前擺供上香
磕頭。屋裡爐火熊熊,婦女們老少鹹集,有的坐在炕頭上包餃子,有的
捧著一簸箕包好的餃子,正準備送到灶火前去下鍋。另一位婦道正站
在灶臺前用漏勺盛餃子往盤子裡放。全家熙熙融融,正是北方一般家
庭除夕的年景。
另外一張是《七俠五義》說部中一段故事《黑妖狐夜探沖霄樓》,襄
陽王把白菊花晏飛盜來皇上的冠袍帶履,放在佈滿各種機關的沖霄樓
上。黑妖狐智化夤夜登樓,不幸被樓上月牙鍘刀把身子卡住,幸虧有
百寶囊掛在小腹之上墊住,面板雖未受傷,可是一時無法脫身。他的
徒弟小俠艾虎,借來義父歐陽春七寶刀,打算用寶刀削毀月牙鍘刀搭
救師父脫險。王府的王官正擬登樓拿賊,艾虎的緊張,智化的焦急,都
躍然紙上。
我看了這三張年畫除興奮之外,恍然如對故人有無限親切之感,
在臺灣想看中國曆代古畫,所在多有,可是想看一張年畫,確戛戛乎其
難了。我想這些年畫如果給現在從事影劇電視朋友看到,那對服裝道
具佈景的設計,可能有很大的幫助。
近十多年來,臺灣對古老的民間藝術,雖然發揚提倡不遺餘力,近
幾年剪紙藝術已有蓬勃的發展。可是當年流傳最廣,大宅小戶都歡迎
的年畫,反而很少人提及了,再過些年,什麼是年畫,恐怕都很少有人
知道了。
年畫的發源地,在大津的楊柳青、勝芳一帶,據說在康熙年間楊柳
青戴家是專門在庵觀寺院畫棟雕樑上,繪畫樓臺殿閣、翎毛人物、花鳥
蟲魚的畫匠。他們繪畫多半在簷檻錯落、高閣凌空的地方仰頦懸肘工
作,比起展紙平鋪作畫,不知要難上多步倍。偏偏戴家能夠匠心巧運,
繪畫出來的不但色彩鮮明,而且栩栩如生,傳到戴仲明、戴叔明兄弟,
因為寺院的油漆彩畫工程時冷時熱,所以平日沒有工程承包時,就畫
年畫,來維持生計,他畫年畫分雕版、印刷、上色三個步驟。除了雕版
印刷,由他們兄弟二人,自行操作外,上色就由家人分任其勞了。
從仲明兄弟創作年畫,大行其道後,楊柳青的年畫作坊多到二十
多家,可謂盛極一時。傳到戴連增,對於著色方面更是精益求新,年畫
貼在牆上一年,仍舊色彩明豔,毫無褪變。從此戴連增成了店號,戴連
增也變成年畫的代名詞——買年畫沒有不知道戴連增的。
戴連增的年畫,全盛時代行銷遠及山陝甘綏,可是一過黃河就沒
有戴連增的年畫賣,甚至於連年畫這個名詞也不大有人知道了。筆者
在蘇浙皖湘鄂贛等地過年,就從來沒看見過年畫,有之只是英美南洋
幾個大卷煙公司,請曼陀聿光幾位名家畫的美人風景畫片而已。至於
戴連增的年畫為什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