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東商業區商區,熱鬧非凡,每日都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還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街道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一片繁榮景象。
就在這繁華鬧街的一隅,戶部尚書李煒的府邸靜靜矗立著。
府邸大門莊嚴肅穆,硃紅色的漆在日光下泛著光澤,與周圍的熱鬧氛圍相融,卻又帶著幾分獨特的沉穩。
李煒在朝堂的聲名,可謂是朝野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在眾人眼中,是陛下最為忠誠的臣子,甚至被一些人略帶貶義地稱作陛下的“忠犬”。
身為戶部尚書,掌管著大唐的財政大權,這本是個需要有獨到見解和決斷的重要職位。
可李煒在朝堂上,似乎總是沒有自己的主見。每當陛下提出財政開支相關的決策,他從不曾像其他諫臣那般,因為擔憂財政負擔過重或者開支不合理而向陛下上諫言。
正因如此,在不少官員的私下議論裡,他被無情的比作只知逢迎的小人。
那些尖酸刻薄的話語,諸如“李煒就是陛下的應聲蟲,毫無自己的想法”“他空有尚書之名,不過是為陛下斂財的工具罷了”,時常傳入他的耳中。
李煒心裡自然清楚這些流言蜚語,可他卻從未有過一絲動搖與後悔。
回想起以前的大唐,表面上國力強盛,四方來朝,都城長安更是一片繁華,盡顯大國風範。
但真正深入民間,就會發現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實則充滿艱辛。
沉重的賦稅、嚴苛的徭役,讓他們不堪重負。
那時的盛唐,不過是世家大族和權貴子弟的天堂,他們憑藉著家族的勢力和財富,肆意享受著榮華富貴,而底層百姓卻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而如今陛下治理下的乾武時期,情況則大為不同。
李煒親眼見證了陛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這些政策讓百姓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土地分配更加合理,免去農稅,百姓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積蓄,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在李煒看來,這才是真正屬於老百姓的盛唐。
李煒這一生,從一個籍籍無名的普通百姓,一步步走到如今戶部尚書的高位,其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即便如今身居要職,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沒有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官員。
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出身平凡的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根始終在民間。
所以,他做任何事的出發點,永遠是站在百姓的角度。
也正因這份初心,他能夠深刻領會陛下的每一個決策背後的深意。
自陛下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徹底掃清世家之患的那一刻起,在李煒的心中,陛下就不再是一位普通的帝王。
陛下的形象在他心中愈發高大,宛若神明降臨,是來拯救大唐於危難,帶領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救星。
李煒抬起頭,目光久久地凝視著李府之上高懸的那塊牌匾。
牌匾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剛勁有力,那是他特意請城中最有名的書法大家題寫的。
自從陛下說出這四個字以後,李煒便被其中蘊含的宏大理想深深打動。
整個長安城中,也只有他李煒,專門前往乾宇商會,不惜重金定製了這樣一塊碩大的牌匾,然後滿懷敬意的將其懸掛於自家的府門之上。
他常常站在府門前,望著這四個字出神,心中滿是感慨。
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那些人就不能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呢?
陛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大唐的江山更加穩固,讓天下的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啊。
那些人只看到了陛下決策中的表面現象,卻看不到背後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