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尚且不知道長安發生了什麼的劉諶,正在對著一幅輿圖發呆。
事情還要從數天前說起。
孟虯的使者已經到達成都,帶來了一個劉諶既意外又不意外的訊息。
不意外的是孟虯果然和自己預料中的一樣,在滅了狼脫國之後,就自立為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
意外的是,孟虯派來的使者告訴劉諶,這個新生的政權尚未命名,孟虯想讓劉諶賜名,並且準備永為大漢藩屬。
這個訊息被朝中大臣知道之後,迅速的分成了兩派。
其中一派認為,從孟獲之時,就已經立下南疆永不復反的誓言。
孟虯雖然遷往他處,但卻是孟獲之子,理應遵守這個盟約,怎麼能自立一國?
朝廷應該立刻下旨申飭!
另一派則認為,孟虯雖然自立一國,但人家確實沒有反叛,並且願意讓大漢賜國名永為藩屬。
正是表明了對方的忠心,朝廷不僅不能申飭,還應該加以賞賜,以籠絡人心。
而劉諶對於這兩方的意見,既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反對。
從孟虯返回南疆的那一刻,劉諶就知道這件事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
人家能上書為藩屬就已經算是給自己面子了,要知道狼脫國那一大塊地盤全打下來的話,可不一定比現在的大漢小。
劉諶要做的是,如何在這件事中給自己和大漢,爭取到足夠多的利益。
要知道那塊地方,除了山高路遠之外,可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適合農耕社會的土地。
而且那個地方和交州相鄰,只要和孟虯打好關係,自己隨時都能朝吳國的後腰上來上一刀。
而在此之外,自己還有一件更加要緊的事情要做。
孟虯離開南疆之後,形成了一個短暫的權力真空,那塊地方現在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無主之地。
南疆部落眾多,當初的孟獲不過是其中一支勢力比較大的而已,他對大漢忠心,不代表別人也對大漢忠心。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後來的一系列叛亂。
更不要說,當初那裡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已經開墾出來一部分的良田。
所以自己得趁著南疆那些部落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提前把這塊地方佔下來。
除了這件事之外,劉諶還有一些別的打算。
大漢佔領那些地方之後,必然會引起周邊部落的不滿,到時候雙方也肯定會產生一些衝突。
而劉諶也打算趁著這個機會,進行一番實戰練兵。
之前自己讓人編排的那些戲文,以及祭祀忠烈祠的效果有點過於好了。
以至於漢中此時有些群情洶洶。
這種群情洶洶不光表現在漢中,還有那些學堂和講武堂的學子們。
在那些老兵故事的刺激下,一個個的都把魏國當作大漢的頭號大敵,嗷嗷叫著要北伐。
現在大漢哪有能北伐的實力和機會?光是魏國在漢水邊上的快速反應,就知道對方一直在盯著自己這邊的動靜。
讓這批沒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去指揮打仗,那跟送死有什麼區別?
可劉諶也不能打壓他們的積極性,那麼南疆就成了最佳的練兵場地。
首先,這裡身處大漢後方,屬於是無論魏國還是吳國都摸不到的地方,不用擔心在練兵的時候,會遭遇魏吳兩國的偷襲。
其次,那些原始人一樣的部落,戰鬥力和魏兵相比,相差甚遠。
即便有所折損,也會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劉諶是去練兵的,不是讓他們去送死的。
於是一個計劃迅速的在劉諶腦海裡成型。
“來人,召宗預和樊建等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