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準備修史?”
陳壽麵帶驚疑的問道。
陳壽作為《三國志》的作者,在後世幾乎所有知道三國的人都知道他。
劉諶自然也不想讓這麼好的史家人才浪費。
但現在寫《三國志》肯定是不合適的。
一開始的時候,劉諶是想讓陳壽編寫《後漢書》。
也就是從劉秀起兵,到劉協禪讓的這段歷史。
但是在一番思索之後,劉諶放棄了。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本《漢書》,並且記載的是西漢的歷史。
可那是因為兩漢之間夾著一個王莽的新朝。
兩漢是完全獨立的兩個朝代。
現在的大漢雖然也叫大漢。
並且看似一朝,實則兩代。
然而這也恰恰是劉諶不能修史的原因。
因為這是如今自己佔據的名分大義,自己的大漢是從劉協那裡繼承過來的。
一旦修史,就意味著自己承認了北方曹魏的正統性,這是大漢現在絕對不能接受的。
不過雖然不能修史,卻給劉諶找到了另一個思路,那就是寫傳。
從桓帝靈帝之時,開始編寫人物傳記。
把十常侍、董卓、曹操之流的事情全都記錄的清清楚楚。
尤其是曹操,這樣做不僅能夠在正統性上打敗曹魏,還能收攏一部分民心為自己所用。
更重要的是,這篇傳記傳到魏國的時候,會引起什麼樣的風波。
司馬家想要篡魏的野心已經是人盡皆知。
所以劉諶料定這篇傳記在魏國明面上肯定會被禁止,但是私下裡必然會被司馬家大肆流傳。
只有把曹家的名聲給搞臭,司馬家才可以更順利的取而代之。
自己也可以牢牢的佔據道德高地,對曹魏進行無情的批判。
在這個並不是人人都像司馬家一樣不要臉的年代,這麼做很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所以在聽到陳壽的驚疑之後,劉諶笑著搖了搖頭說道:
“修什麼史?”
“朕只是想讓天下人不受誆騙。”
“認清那些賊子的真面目罷了。”
“朕準備讓你編寫本書。”
“名為《貳臣傳》。”
“從桓帝開始,著重記錄如董、曹之流的惡行。”
“讓人們看清楚這些奸佞惡賊,為什麼會被叫做奸佞惡賊。”
“也讓後世之人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
陳壽聞言臉上頓時露出激動之色道:
“陛下正該如此!”
“讓後世凡是誦讀此書之人,都不敢再生奸佞之心。”
“否則煌煌史書,饒不了他!”
而陳壽真正激動的點在於,這本書是由自己所書寫的。
雖然書不是什麼好書,但是自己的名聲卻會隨著這本書一起被後人所銘記。
不過陳壽不知道的是,更大的激動還在後面。
因為在給這些人寫傳記的同時,劉諶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既然這些大漢奸佞都能列傳,那大漢忠良豈不是更需要寫書宣揚?
歷史上的季漢被說沒有立史官,所以國中之事無從記載。
後人對此的猜測是有人故意把這段歷史抹去,至於為什麼無人知曉。
但是劉諶卻更偏向於季漢不屑於記載,因為自己這個政權此時只剩一隅之地,一隅之地的歷史有什麼好記載的?
要記就等光復大漢之後再行記載!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猜測罷了。
這段時間的歷史確實是有所缺失,但既然劉諶已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