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約,你我君臣之間,還有什麼話是不能說的?”
劉諶聽到姜維的話後,皺眉說道。
也幸好這會兒其餘人都已經出去了,劉諶說話才能這麼大膽。
“陛下,無論是從丞相北伐算起,還是從臣北伐算起。”
“都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時間,這幾十年時間裡,死傷將士鉅萬。”
“想要把他們的名字收攏起來何其艱難,更不要說有的人連屍骨都未曾收斂!”
姜維的話不無道理,大漢北伐曾經深入魏國境內,若不是連連發生意外,現在說不定已經克復中原。
所以有很多大漢士兵的屍體此時都遺落在魏國境內,根本無從統計,這會兒劉諶說要再立一忠烈祠祭奠這些人。
根本就無從下手!
劉諶聽到姜維的話,還以為是什麼事呢,整的這麼鄭重其事。
他當然知道很多漢軍將士屍骨無從收殮,他也沒打算真的讓人去收殮。
活人的事兒都顧不過來,劉諶哪有功夫去顧死人。
只不過死在漢中之戰的將士都有忠烈祠供奉,那些追隨丞相甚至昭烈皇帝一心復漢的人又豈能落下?
這麼做無非就是不想落人口舌,覺得自己厚此薄彼。
跟著劉諶死在漢中的就是大漢忠臣義士得享祭祀,死在別的地方的就無人問津了?
而且,自己修建忠烈祠的意義,遠不止忠烈祠本身!
“伯約,他們所想所念,無非是個名頭罷了,有了這個名頭,就有了信念。”
“為什麼鄧艾進去成都,抵抗者寥寥。”
“還不是因為那些人都被人遺忘了,你看看大漢這些二代三代們。”
“父輩見識過諸侯紛爭時候的民不聊生,所以他們有理想,心甘情願的為大漢流血犧牲,想要為大漢,為後世子孫掙一個太平盛世。”
“可是這些二代三代們,從出生時就是錦衣玉食,過著人上人的生活。”
“復漢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口號而已,大家平時喊喊就行,誰會當真?”
“二代三代都這樣,四代五代呢?”
“遠的不說,就說張紹,以他的出身,父皇讓他向鄧艾獻降書的時候,他就應該血濺當場,替他也替張家明志。”
“可他怎麼做的?又為何會那樣做?你有沒有想過?”
“連張家都做出這樣的選擇,其餘人又能強到哪裡去?”
“你以為宗預他們為何會在鄧艾入成都的時候選擇不抵抗?是因為看不到希望啊!”
“但是朕不怪他們,因為就連父皇他自己都忘記了祖父和丞相的信念,只把復漢當成一個口號來喊,朕又能責怪他什麼呢?”
“所以朕才要修建忠烈祠,不光是要祭奠這些為國戰死的將士,更要讓所有人時時刻刻都銘記,一直有人在為大漢奮鬥。”
“不止是口號而已!”
“只有這樣,大家才不會放棄這個信念!”
“也只有這樣,大漢才真的有興復的希望!”
聽到劉諶的話,姜維愣愣的呆立在那裡。
他從來都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想過這件事,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黃皓等奸佞的頭上。
覺得是這些人在阻攔自己北伐,卻壓根沒想過,包括張家在內的大部分人,都已經只把北伐當成一個口號,而不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信念!
一切都說得通了,姜維一直以來縈繞在心頭的疑惑因為劉諶的這番話全都想通了。
姜維是一個忠臣,純臣。不願意經營朝堂上的蠅營狗苟,所以也就看不到劉諶這麼做的原因。
今天這番話說出來之後,姜維也明白了劉諶為什麼要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