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已經完全完成。
但是,東吳大將呂蒙在第二年以白衣渡江的計策擊敗了關羽,並將之斬首,奪取了荊州,也給出過西楚霸王項羽的江東弄了個江東鼠輩的名號。
建安二十五年,大漢丞相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劉備便於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繼承了大漢的國號。
同年七月,劉備為了給自己的二弟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不過卻慘敗於夷陵,成就了陸遜的名聲。
次年,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並且允諾諸葛亮,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徹底套牢了諸葛亮。
從此之後,諸葛亮就逐漸成為了那位名傳百世的丞相,也賦予了諸葛這個姓氏以獨特的意味。
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實際上是執掌蜀漢所有大權。
他對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
對外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為自己的北伐打下基礎。
之後前後五次北伐中原,但是都未能實現,最後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僅有五十四歲。
諸葛亮在歷朝歷代都有極佳的風評,他病逝之後的封號是忠武侯,不過從司馬家的晉朝開始,就不斷給他增加追封,晉朝封武興王,唐朝封武靈王,宋朝賜“英惠廟”於襄陽伏龍山,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等到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建立大明之後,欽定“帝王廟”中的從祀名臣37人,其中就有諸葛亮,清朝唯一的勤政皇帝雍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還特旨以諸葛亮從祀孔廟,一同享受煙火。
全國各地也有他的祠廟,他生活過的南陽臥龍崗上有武侯祠,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岐山有諸葛亮廟,是他病逝的地方;漢中勉縣也有武侯祠,是他的陵墓所在。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成都的武侯祠,最為天下人知曉。
其實這個武侯祠實際上並不是武侯祠,最初是劉備的漢昭烈廟,奈何他的這個丞相名氣要比他大得多,最後就變成了武侯祠。
諸葛亮即便病逝了,也一直在保護劉備。
歷史上的蜀地不止鬧過一次戰亂,也不止被屠過一次,但即便是這樣,漢昭烈廟也依舊完好無損,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武侯祠緊挨著這裡。
後世蜀地修路,原計劃是要拆除掉漢昭烈廟的,但是,其中一個人提了一句,武侯祠仍安然坐落於昭列廟之畔,原本還在激烈討論的場面瞬間一靜,緊接著所有人的意見就全都統一,一致決定要調整路線,不能動漢昭烈廟一磚一瓦。
b站的三國演義電視機中,在播放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整個畫面全都被丞相保重的彈幕覆蓋了。
在當今巴蜀之地,常能目睹鄉村老者以白巾束首,仿若為昔日丞相披麻戴孝之遺風。
在社交場合,當外界以“小王”、“小李”這樣的暱稱稱呼某人時,他或許只會將其視作一種普通的代號。
然而,一旦有人以“小諸葛”相稱,這便瞬間昇華成了一種無上的讚譽。即便他自嘲地給自己冠上了“諸葛蠢驢”這樣的怪名,旁人也只會覺得他是在玩味“大智若愚”的哲理,是在默默積蓄力量,等待著厚積薄發的那一刻。
國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也非常不錯,棒子以會被諸葛亮的出師表為榮,壬辰之亂時棒子的皇帝建了武侯祠,希望可以出現一位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可以幫助他消除國難,歷代國王也都前去祭祀,將諸葛亮視為神明,知識分子家庭更是將《三國志》作為隨身必備之物,成為“大儒”的象徵。